战国开始序言公元前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变世”,战争法则在变,历史舞台的主角也在变,在一系列的变化中,在诸侯国之间的相互角逐中,涌现了七个大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从三家分晋中诞生的韩、赵、魏三国,更是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大幕,那么在三家分晋的这一历史事件中究竟隐含着哪些战国时代的独特变化,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战国初始实力局面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鲁国的孔子编过一本名叫《春秋》的编年体史书,这部书记载了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就把这段时间称为春秋,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各诸候国连年征战,因此这段时期就被称为战国,西汉末年的刘向编了一本国别题史书,名为《战国策》,战国策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战国时代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三家分晋,这件事也被看做战国时代的起始标志,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很漫长,基本上都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权夺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青泥,没有一场是正义的。在这个过程中,西周初年号称的八百诸侯,到了战国开始时只剩下了二十几家,这也使中国开始由分裂走向了局部统一。大夫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纷纷通过减轻赋税来笼络人心,他们的力量强大到连国君都控制不了,这种现象在晋国尤其明显。六卿势力图晋国的基本国情晋献公时,为了避免出公子争位引起国家大乱,晋献公对公室宗亲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后来晋国的历代国君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这就是所谓的晋国无贵族,这样一来,公族之间是打不起来,但是因为国家总不可能全靠国君用来治理,于是异性大夫开始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晋国逐渐的被十几家大夫把持住了,这些大夫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到了春秋晚期就只剩下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这六家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晋国六卿,晋国的大事基本由六家大夫说了算,但是六卿之间也并不和平,处于一种死磕的状态,个个都想把对手掐死,如此一来,晋国国内就呈现了两方面的斗争。智氏坐大,有吞并三卿之势打到晋出公十七年,智氏和韩赵魏三家合谋,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将它们的领地人口财产全国刮分,原来六卿就变成了四卿,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局,势力最大的智氏想进一步把其他三家吞并,想一家独大,到了智襄子,也就是智伯做智氏族长,吞并和反吞并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当初智伯父亲决定让智伯当家族掌门人时,有一个族人出面劝止,为什么,因为智伯这个人虽然能文善舞,多才多艺,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人品太差。换句话说,就是有才无德,如果要这样的人掌握智氏家族的命运,整个家族肯定完蛋,但智伯还是当上了族长,他上任时,范氏和中行氏已经被消灭了,这时赵氏的实力是比较强大的,甚至做到了专擅晋国大权的地步,年轻气盛的智伯,不能容忍赵氏一家坐大,想方设法的把赵事给打下去,智伯的运气也还不错,他当上族长后,赵氏家族的赵简死了,赵简一死,赵氏就失去了一半儿的势力,智氏一门开始占据主动。智伯虽然无德,但确实有才,十几年前在讨伐齐国的战斗中,他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干。大败齐国,之后几年,智伯又两次率师伐郑,都取得了成功,为自己树立了勇武善战的形象,壮大了智氏一门的实力。晋出公非常害怕,他怕自己被这些臣子给杀死,于是向齐鲁两国求救,打算借两国的兵力打击四卿的实力,没想到四卿先发制人,一起出兵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兵败出逃,以政治难民的身份投入到了齐国,晋出公出逃后就给智伯一个操纵晋国政治的绝好机会,不久之后他就拥立晋懿公为晋国国君,此后晋国的国家大事基本都被智伯垄断,智伯也成为了晋国的老大,而吞并另外三卿计划,就被他提前了议事日程,那为什么最后智伯最后会兵败,没有吞并那三国,反而让韩赵魏最后成了战国七雄呢?我们明天再说,喜爱历史的可以点一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