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纪的纪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伟人谢

李从悠 https://m.sohu.com/a/503081177_121130095/

秦纪的纪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伟人谢幕,新时代开始

不管是《周纪》第五册,还是《秦纪》第一册,都属于战国时期。即便有争论也没关系,毕竟这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问题,闹得再大也没用。

但古代的人们却很头疼。在古代,时代是思想的问题,历史的先后顺序是次要的,思想的问题,就是善恶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很可能就会走上错误的道路,给整个社会和人类带来错误的道路。

此事非同小可。

从汉代开始,皇帝就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将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变成了一种复杂的知识。

就像战国时期,周赧王去世前,周赧王虽然是皇帝,但也算得上是皇帝,就算有感为零,历史上也能照搬周代的纪年,可是周赧王一去世,周皇室再也没有继承人,这就成了问题。

按照现实,这数十年来,各大势力争霸,没有一个国家是绝对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时代定在春秋时代,或者用太年,或者用乾年,一直延续到大秦建国。但如此一来,就会让人觉得“正统”是有缺陷的,而不是前后两个王朝的传承。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后来,中国的传统逐渐被正面的观点所取代。但问题在于,究竟何为“脉”,与“一脉相承”?

这一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正统”学说,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什么叫正宗,什么叫不正宗,一头雾水。《资治通鉴》69册,魏文帝黄初二年,刘备自蜀中称王,司马光就有些头疼了,若继续沿用黄初年号,那就是承认曹魏为正统,若以刘备为皇帝的章武年号,蜀汉却是一边倒,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像是一个分裂势力。这可如何是好?

司马光对此作了长篇大论,说什么正统、伪统、正位、闰位,既繁复又繁复,又有各自的成见,自己还真搞不清楚,更别说自己了,反正历史上也没有谁能搞清楚,干脆就把它给忘了,反正也要编个年。

司马光就是以这种方式,对历史进行了一次比较实际的考察,比如《资治通鉴》第六册,周赧王死后,下一个统一的朝代是大秦,那么就用秦国的皇帝来做《秦纪》吧。在这一部分的开头。年代为秦昭襄五十二年(公元前二百五十五)。

朱熹在传统观念上要远胜于司马光,因此朱熹对《通鉴纲目》的编纂就特别详细。周赧王去世前,《通鉴纲目》上写了一篇《周朝纪年》,一行用的是大字体,上面用小字体写着乾支,下面用两排小号写着诸侯的时代。周赧王死后,乾支时代又延续了下来,不过秦昭襄王历上却没有用“大”的字体写成一排,和其它诸侯国都是这样,一分为二,一直到了秦代建国,这一年的时间里,只有一个“大”字占据了一排。

因此,朱熹的信徒纷纷拍手叫好,认为朱熹这样的做法,完全体现出了“君子以正统为尊,以非为卑微”的正义观,亦即朱熹对“大一统”思想的高扬。

因此,我们阅读古代书籍,不仅要阅读近代的重新排版,还要阅读古代复刻的书籍,因为即使是印刷也会充满深刻的意义。

再来看《资治通鉴》一书的叙述,《秦纪》初开时,秦国不但没有半点盛气凌人的气概,反倒是一团阴霾。河东王稽,因私通山东的一位贵族,被公开处死。王稽的推荐人,应侯的心情很不好。更要命的是,秦昭襄王还在上朝会上唉声叹气,说武安君白起已亡,郑安平和王稽也背叛了他,如今秦国内外皆是强者,这可如何是好?

他的话,不一定是故意的,但他的话,却会引起别人的怀疑。范睢是白起的罪魁祸首,郑安平和王稽都是范睢为了感谢秦昭和襄王的恩情才被提拔上来的,现在闹成这样,范睢也脱不了干系。以范睢的聪慧,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不禁有些担心自己的命运。

应侯范睢的尴尬,给了蔡泽这个来自燕国的流浪者一个契机。

所以,蔡泽西就去了秦,声称要将范睢换掉。

范睢心情不好,听到蔡泽的话后,更是火冒三丈,将蔡泽叫了过去,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却不想,蔡泽竟然说出了一句让范睢感动的话。蔡泽的主要意思,就是:“日中,动,圆,圆,进,圆,回,圆,随时而动,是圣者之路。”也就是说,当太阳升到了顶点,它会落下来,当它成为了满月的时候,它便会变得不完整,所以,生命的前进和后撤,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范睢的恩情已经报了,他已经没有任何后悔的余地了,所以,他也没有必要继续往前走了。

原因很明显,范睢如果能知难而退,自保还是没问题的,但一个人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情况下,很少会主动退缩。范睢被感动了,他向秦昭襄推荐了蔡泽,然后告了一声请辞。秦昭襄王见过蔡泽,对他颇有好感,让他做了一名客卿长老,不久便将他推上范睢的位置。

蔡泽看似缔造了一个新的战国时代的神话,但是仅仅在他刚刚入主白宫没多久就被撤掉了。《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史记》记载,蔡泽不知名的人物,被吓破了胆,以生病为由,将印玺还给了他。但蔡泽却在秦国任职,并被册封为皇帝,历任四位皇帝,分别是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蔡泽就像一个典型的战国时期的武者,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走南闯北,四处寻找着合适的时机,却没有一个人能让他有这样的表现,或许只能说他长得太难看了。蔡泽因为事事不顺,必然会向那股神秘势力寻求帮助,让大名鼎鼎的算命大师唐举算命,结果被唐举以身体上的毛病痛骂。蔡泽倒也看得很开,说什么荣华富贵,那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就不说了,就是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

唐举对他说:“从今以后,你还有43岁的寿命。”

蔡泽非常高兴,对赶车的人说:“以后我要带着这枚金色的印章,享尽荣华富贵,43年就可以了。”

但蔡泽的事业还是一帆风顺,先是前往赵国,然后被逐出韩国、魏,途中遭遇强盗,厨具也被夺。如果还能活到43年,还不如早点死去。好在最后死里逃生,蔡泽得知秦国的大乱,这次西进秦,总算是撞上了好运。

从范睢和蔡泽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的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鞅颁布的法律越来越宽松,秦昭襄王屡次违规任用,根本没有追究责任的打算,这不过是一种临时的手段。

照此情形发展,秦国的体制上的优越性是否最终会消亡?也许秦国在山东六个国家中已占据绝对的上风,这种改变是否有利于秦国?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范睢和郑安平。

根据《史记》与《战国策》,范睢的结局看来是好的,但是,在睡虎地秦简中发现的《编年记》中,有“王稽、张禄死”的记录。范睢在秦国的时候,用的就是张禄,只是不知道范睢是怎么死的,还是因为王稽和郑安平的事情。

郑安平在邯郸一役中,向赵国臣服,被册封为武阳君,而郑安平则是在这一年内,被赵国收回了自己的领地。范睢、郑安平、王稽,三个人都是曾经并肩作战过的人,他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不是同一天,而是同一天。

大英雄们的告别,开启了新的纪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