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芈月传中传奇的宣太后谈起,看秦文化

随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苏醒和崛起,一批以古代女性为剧中主要视角,叙述她们的成长、感情和传奇经历的古装影视剧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芈月传》就是这个题材影视剧的优秀代表之一,芈月的原型就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宣太后,也是有史书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1.《芈月传》中宣太后的影视形象芈月原本是楚国的公主,她在出生的时候就历经磨难,由于她曾被预言“霸星出世,主天下大变”,因此被楚国的王后视为威胁,百般刁难,侥幸才活了下来。她三岁时失去母亲,七岁时失去父亲,长大后仍然受尽欺凌,在同父异母姐姐芈姝的帮助下才在楚宫中生存下来。随着芈姝被秦惠文王看中成为王后,芈月也作为陪嫁的媵女前往秦国生活。后来芈月的机智活泼打动了秦惠文王,两人日久生情,因此芈月与好姐妹芈姝的关系也逐渐交恶。秦惠文王死后,芈姝之子秦武王继位,芈姝为了报复芈月,将芈月母子送往燕国作为人质。后来秦武王因举鼎而死,秦国宫廷陷入一片混乱。危难之际,秦国老臣奉先王遗诏,请芈月之子嬴稷回国继承王位,是为秦昭襄王。芈月以太后身份辅佐儿子,成为秦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芈月在执政期间对内平定内乱、稳定政局,对外伐齐灭楚,十年内收回秦国原有的城池,秦国国力得以倍增,她在有生之年为秦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2.结合史书,还原宣太后的真实形象观众在看了《芈月传》后可能会觉得,这种“大女主题材”影视剧的内核都是一样的:女主角们在剧情初期往往都是“傻白甜”的形象,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容貌清丽、单纯善良、不谙世事。但是在经历一连串磨难和人生变故、经历一轮又一轮剧中反派的迫害以后,她们被迫成长起来,当年那个单纯善良的女孩,最后往往都会成为腹黑的女强人,她们心思缜密、善于权谋,在主角光环的加持下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但实际上,《芈月传》中对于芈月的生平介绍基本都基于《史记》中对宣太后的记载。《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武王死,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这段话简单记载了宣太后是楚国人,姓芈氏,名号不详,《芈月传》其实就是给宣太后设定了一个楚国公主的身份,又起了一个名字“芈月”而已。那么,芈氏是怎么成为宣太后的呢?《秦本纪第五》和《穰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燕人送归,得立。昭王少,宣太后自治。如果不加思考的话,这一段话其实只是对昭襄王的继位以及宣太后当政的简单描述,但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秦昭襄王作为一个在燕国的人质,怎么就能被“燕人送归”了?又是怎么“得立”的?是昭襄王自己的操作吗?很显然“昭王少”否定了这种可能,那么答案就很简单了,昭襄王继位这件事的主要谋划者就是宣太后本人。所以,《芈月传》对于宣太后的人物设定其实很合理,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宣太后的城府与政治手腕很不一般,绝对可称得上是一位女强人。正是因为缺乏史料记载,留给剧作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一个女强人最初有可能就是一个不谙世事、单纯善良的“傻白甜”;从楚国嫁到秦国,从秦惠文王的王妃到“昭襄王为质于燕”恰恰说明了宣太后曾历经磨难和人生变故;“燕人送归,得立。宣太后自治”正好与剧中芈月心思缜密、善于权谋的形象吻合。3.后人对宣太后的看法由上文《史记》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宣太后作为一名优秀的女政治家,鲜有关于她个人信息的全面书写,对于她功绩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这背后的根源其实就是父权制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女性是社会的次要人物,大多数情况下她们只能作为男性传记中的补充信息,或是在某次历史事件中作为背景人物出现。史官们并不关心她们的历史功绩,更关心的是她们“红颜祸水”的一面。宣太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史书对她的记载给后人留下的主要印象是:风流成性,毫无母仪天下的检点,甚至把男女情爱当作她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战国策》卷二十七韩策二中,楚国围攻韩国,韩国向秦国求助,宣太后接见韩国使者尚靳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宣太后实际是用自己与秦惠文王的男女之欢来解释秦国不救韩国的理由,背后体现的是宣太后作为一个优秀女政治家权衡利弊的思考。然而后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