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在春秋战国之前,西周推行的是三公之制,是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制的。《史记》载:“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可见最早的三公之制,至少在殷商帝辛时代就已经出现。这个时候的三公很可能没有明确分工,只不过是帝王临时委任。比如西伯昌等三公皆未在朝中为臣,而是驻守封地。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即便是有三公,基本上也无法遏制列国的发展。列国此时大多变成了地方盘踞力量,为了加强地方权力的集中,模仿周天子建立更为系统的官员管理机制,列国出现了文武分职、将相辅佐君主的格局。《荀子》有:“今之相国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可见战国后期的齐国已经有了所谓丞相之职。原来的“相”,在西周之时,只是负责诸侯朝聘宴会时的礼仪秩序。可能由于接近于国君,就导致这些“相”们拥有了发号施令的权力,逐渐就变成了国君的代言人。国君为天或王朝的代言人,而“相”则成为了国君的代言人,于是自然而然成为了“百官之长”,是所有官员中的最高等级,可以总揽朝政。《左传》载:“崔杼立而相之,庆丰为左相”,可见齐国在相邦、丞相之制上似比列国更早,而且齐国出现了左右二相的情况,正是对三公之制的延伸,天子身边的三公本身可能是三权分立的模型。只是这种分立当时其实并没有完全把文武分开来,更偏向文臣的丞相似也可掌握部分军权,比如崔杼就依靠身边的力量弑杀过齐国国君。即便是南方的楚国,也多受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影响,楚国虽没有设立丞相之职,但是设置了令尹之职,所谓“令,发号也”,还有“令尹,号令百官之尹”,可见楚国的令尹本身就类似于中原的丞相,是可执一国之柄者。当然楚国的令尹也掌握了军权,楚国对外战争中就有很多主将是令尹的。《左传》有:“楚左尹子重侵宋”。所谓“令尹乃尹中最尊,故以国为言,犹如卿子冠军然”,令尹其实就是辅佐楚国君主管理朝政的最高辅臣。当然对于这种权力巅峰的人物,列国王室都相当重视,很多都由公族子弟或王室成员担任,比如楚国的很多令尹就是由楚国王室子弟担任,很少由外臣担任的。这就导致当时的列国权力依然还是高度集中于王室,这也难免促成了王室成员滋生了腐败习惯。而战国还有韩赵魏三国,这三国的渊源都是晋国。而晋国之制则更多来自西周体系,《韩非子》有:“解狐为其仇于简主以为相”,这即是说,赵简子时代的晋国卿大夫们,就已经在用“相”来管理国家了。《史记》有:“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战国策》有:“文信侯出走,与司之赵,赵以为守相”,《史记》有:“魏成子为相矣”,这即可见当时之韩赵魏皆有“相”制。跟列国不同的是,西方的秦国也推行丞相制度,但秦国的丞相制度最具特点,尤其是在商鞅变法后,担任秦国丞相的大多是超级人才。比如《战国策》有:“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史记》有:“惠王乃以张仪为相”,秦国设丞相,比列国实际都要晚了许多,比如商鞅在秦国二十多年,封侯最高之职业就是大良造,大良造才是秦国朝臣中的最高等级。惠王时代的封张仪为相国,才是秦国大力推行丞相之职的可能。史书中有:“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但真正可信的证据则是来自《史记》,所谓:“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可见秦国的秦武王时代,左右丞相制度已经在秦国成型了。而这两位左右丞相,则明显分成了文武方向,甘茂为文,樗里疾为武。《尚书》中说:“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唯其人。”这个可能就是西周最著名的三公制度,尚不能看出丞相或是相国的说法。而史书有“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与上……设御史大夫,为副丞相……置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秦朝时代的三公已是变成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秦帝国建立大一统国家而后,第一个丞相或就是李斯,后来秦二世还设了个中丞相,第一任则是赵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