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理解与练习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参考注释(注意画横线/红色字的解释):

(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4)伐:攻打。(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俸禄的人。(8)谋:谋议。(9)间(jiàn):参与。(10)鄙:鄙陋,目光短浅。(11)乃:于是,就。(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7)加:虚报。(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20)狱:(诉讼)案件。(21)察:明察。(22)情:实情。(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28)败绩:军队溃败。(29)驰:驱车追赶。(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32)遂:于是,就。(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37)再:第二次。(38)三:第三次。(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41)伏:埋伏。(42)靡(mǐ):倒下。(4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三、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三、赏析: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四、相关问题:

(44)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5)曹刿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

“何以战?”曹刿一问,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表明鲁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于近臣,“鄙”之一。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申明这是小惠,不足依托。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表明鲁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鄙”之二。曹刿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申明这是小信,也不足依托。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明鲁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于人民,这才是根本,非“鄙”也。所以曹刿对曰:“忠之属也。此,足显曹刿的远见卓识。

(46)战争中,作者怎样写鲁庄公与曹刿的?

鲁庄公“将鼓”、“将逐”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临阵从容、善察时机,所以作者用词“未可”、“可矣”。鲁庄公之“鄙”再一次与曹刿的“远谋”做了对比。

(47)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曹刿之战前的“判”、战中的“断”、战末的“逐”、战后的“析”,都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48)一直以来,好多人都误解了鲁庄公“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根本不“鄙”,为什么?

鲁庄公对待曹刿及这次战争,可以说做到了“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知人善任”、“虚心求教”,这怎么能是一个“鄙”者能做到的呢!

(49)请从政治和军事方面说说鲁国胜利的原因。

政治方面:获取了人民的信任,这才是胜利的根本。军事方面:鲁庄公做到了“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知人善任”、“虚心求教”,曹刿更能分析敌情,把握时机。

五、类似考试题:

(50)解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红色的字词。(4分)

①又何间焉间:②肉食者鄙鄙:

③弗敢加也加:④再而衰再:

(51)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何以战?②夫战,勇气也。

(52)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在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一次“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曹刿具有怎样的特征?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50)①参与。②鄙陋,目光短浅。③虚夸,谎报。④第二次。(4分,一个词语1分。)

(51)①凭借什么作战?②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2分,一句1分。)

(52)①表明曹刿具有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特征。②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干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4分,一空2分)

(53)解释下列画横线/红色的字词。(4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_____________④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   

(5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 (5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述的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是历史散文的经典名篇。   B.曹刿虽一介平民,战前主动求见鲁庄公,就”何以战”连连追问鲁庄公,把为百姓办事,得到百姓拥护作为“战”的根本条件,足见他的忧怀国事、深谋远虑、指挥若定。   C.鲁庄公虽战前仓促应战,战斗中又想急躁冒进,战后对胜利还有点稀里糊涂,但并非一无是处,如他能坦诚待人,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知错能改等。   D.本文写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写法上颇有特点,将重心放在“论战”,略写战争场面。全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56)长勺之战战前鲁庄公认为“可战”的条件有哪些?弱国要战胜强国,必须具备一些条件,读完本文,你从中总结出要以弱胜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3)①参与②见识浅陋③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④倒下(每个1分)   (54)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依实情判决。(2分,关键词:狱、情)   ⑵敌人士气丧失殆尽,我方却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了敌人。(2分,关键词:竭、盈)   (55)B.(“战前”曹刿怎么可能“指挥若定”?)   (56)鲁庄公认为“可战”的理由有三:衣食与近臣分享,祭祀神灵讲诚信,审理案件依实情(3分,每点1分)。以弱胜强的条件: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2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

六、扩展阅读之《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chán)可也。”(选自《左传》)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想要战胜楚国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听。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问题:

(57)宋襄公败绩的原因?

(58)宋襄公错过哪些战机?

(59)“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57)1、没有听从他人的建议。

2、骄傲自大,不屑于通过手段战胜敌人,所以三番五次错过时机。

3、除主公问题外,本身国力的弱小也是一点。

(58)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2、既济而未成列。

(59)两方在兵力上的劣势是相同的,结果却大不相同,一个大胜,一个惨败。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战略战术的不同。

七、挑战阅读:

(60)《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6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貂之裘敝敝:破旧

B.乃夜发书,陈?数十陈:摆开C.简练以为揣摩简:选择

D.当秦之隆隆:隆重(6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父母不与言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黄金万镒为用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C.转毂连骑,炫煌于道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6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苏秦“合纵”之策产生的政治影响的一组是()①革车百乘,锦绣千纯②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③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④诸侯相亲,贤于兄弟⑤山东之国,从风而服⑥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A、①②④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⑤⑥(6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只身赴秦,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认为诸侯很强大,时机不成熟,拒绝了苏秦的建议。B.游说秦王落空,苏秦落魄回家发愤苦读,精研太公兵法;一后说服赵王采用“合纵”之术,然后奔波各国,建立军事联盟,最终名利双收。C.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写出苏秦得势前后的不同遭遇,刻画细致传神,对比鲜明,展现了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D.苏秦或说秦王“并诸侯”,或说赵王“抑强秦”,其外交政策相反但实质上目的相同,即获取个人的尊位与富贵。(6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②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③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参考答案:

(61)D(62)C(63)C(64)A

(65)①现在先生庄重地(严肃地、一本正经地)不远千里(前来)在朝堂上教导我,(我)希望您在来日教我。(3分)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俨然”“庭教”“以”,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②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3分)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以……为”“秦”、判断句,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③妻子斜着眼睛来看(不敢直视),倾耳而听(倾听、洗耳恭听);嫂子像蛇一样匍匐在地爬行,拜了四拜,自己跪在地上谢罪。(4分)评分标准:4分,重点词“侧目而视”“侧耳而听”“蛇行”“谢”,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66)《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选自《战国策·秦策》)

(67)下列各项画横线/红色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对……友善,与……交好

B.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疲惫的,衰败的

C.臣请谒其故陈述,说明

D.不如伐蜀之完也万全,完美

(68)下列各项画横线/红色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当屯留之道人君当神器之重

B.挟天子以令天下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C.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相如顾招赵御史

D.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69)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记述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

B.司马错认为“伐蜀”就如同用豺狼追逐羊群一样,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C.司马错强调想富国强兵、称王天下,就一定要扩大国家的领土,让百姓们富足,并广施君主的恩德。

D.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70)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7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2分)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3分)

参考答案:

(67)B敝,使动用法,使……疲惫。

(68)D两个“因”都作动词“依靠、依托”讲;A项第一个“当”作“挡住,占据”讲,第二个“当”作“担当,主持”讲;B项第一个“以”,目的连词,作“……来……”讲,第二个“以”,表修饰的连词,作“……着”讲;C项第一个“顾”,强转折意味的副词,作“反而,却”讲,第二个“顾”作动词“回头”讲。

(69)A错在“出兵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曲解原文“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应该是攻打戎狄一样的蜀国,就远离了称王天下的霸业。

(70)(2分)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71)1·(2分)整治军队(译作“修治兵器”亦通)又不伤害众人(指百姓),但对方(指蜀国)已经归服了。

2·(3分)蜀国已经归附(于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