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原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①不如地利②,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③,七里之郭④,环⑤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⑥非不深也,兵革⑦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⑧而去⑨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⑩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请解释文中标序号的词语。
(1)天时:
(3)城:
(5)环:
(7)兵革:
(9)去:
(11)至:
(2)地利:
(4)郭:
(6)池:
(8)委:
(10)得道:
(12)畔:
(13)顺:
答案:1.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2.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内城。4.外城。5.围。6.护城河。7.泛指武器装备。8.放弃。9.离开。10.行仁政。11.极点。12.同“叛”,背叛。13.归顺。
1.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1)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就少。(4)凭着天下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课后思考题
本文主要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篇主要是谈正直,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二、对比阅读
(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①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②,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①岁,一年的收成,年景。②说,同“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委而去之
(4)天下顺之
(6)使者不说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4.根据选文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和都阐释了______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文大量使用________、________句,气势磅礴;文则大量运用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1.(1)外城(2)离开(3)限制(4)归顺,顺从(5)派,派遣(6)通“悦”,愉悦。
2.天时/不如地利岁/亦无恙耶?
3.(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4.以民为本。排比、对偶。反问。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传》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②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③,为二兄所诱④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三国志·蜀书》
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以天下之所顺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此言天地合则万物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4.根据选文和的内容空。
从内容看,两文都强调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用原文填空)
从写作目的来看,文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文则是告诫子孙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1.(1)凭借(2)战胜,取胜。
2.B
3.(重点字词为“域”“以”“固”“威”)使人们定居下来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1)和;天地、君臣、九族。(2)施行仁政;不要担忧和害怕贫穷,应努力做到“和”(只答“以和为贵”得0.5,只答前半部分不得分)。
左传说打胜仗在于团结一致对敌,而不在于人多。这就是说;天地和顺则万物滋生,君臣和洽则国家平安,九族和睦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所以圣人保持和谐,以面对生存和死亡的问题.我,楚国的小人物,而早年没有了父母,为二兄所护养,使其性情品行不会随着禄利而堕落。现在不过是贫而已;贫不是人的灾祸,只有和谐是宝贵的,你应该在这方面去努力!
(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3)是以善为国者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必先富民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C.得道/多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民贫则/危乡轻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奚以知其然也?
4.根据选文和的内容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从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文则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1.(1)放弃(2)名作动,限制。(3)治理。(4)使……富裕。
2.D
3.(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2)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4.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富民。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