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透明曾巩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唐宋八大家

曾巩,字子固,公元年出生于江西南丰。曾巩自称“家世为儒”,祖父做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史书称他善于读书,“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按说曾巩这么擅于读书,考取功名应该不是难事,可是曾巩从18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到39岁才考中进士,足足花了21年时间,是“唐宋八大家”中考中进士的人里用时最长的。

尤其是他在第二次参加科考失败后,中间隔了15年,才参加第三次科考。要知道宋朝每三年就可以参加一次考试,曾巩为什么要等待15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他在做些什么?

家庭负担与读书考试

曾巩的父亲叫曾易占,有3位夫人,生了15个子女,曾巩在家排行第二。

曾易占喜好读书,在当地很有名气,但是仕途不顺,官职最高做到县令,晚年还因为得罪了人,被人告了,罢官之后,就住在家里。

从此,曾巩的父亲在家赋闲十二年,身体也不太好。此时曾巩有一个祖母,九十岁了。还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还有九个妹妹。

“祖母日益老,细弟妹多,无以资衣食,恐不能就其学,况欲行其他耶。”(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曾巩哥哥叫曾晔,比曾巩大10岁,饱读诗书,但是不会理家。

所以尽管曾巩小时候很擅长读书,史书称“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但是不得不过早承担了家庭的生活负担。只能说是能者多劳吧。

年,18岁的曾巩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回到了家乡江西南丰。

他的弟弟后来回忆当时曾家的情况:

“无田以食,无屋以居,公时尚少,皇皇四方,营飦粥之养。”(曾肇《亡兄行状》)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年),23岁的曾巩再次来到汴京,准备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同时比他大10岁的哥哥曾晔,也一起进京参加考试。

由于考试要等到明年春天举行,还有一段时间。曾巩两兄弟便先入京城国子监广文馆就读。

在这段时间,曾巩拜访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

欧阳修第一次见到曾巩,对他的评价就非常高: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欧阳修《送杨辟秀才》

“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转年,曾巩和哥哥曾晔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兄弟俩双双落榜。

乡里的街坊听说了,有人做打油诗挖苦兄弟俩: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

宋代的科举考试,有过几次变化,有时是三年开一科,有时是隔一年开一科,还有时每年开一科。曾巩参加这次是三年开一科。

这首打油诗的意思是说,每三年开一科,曾家这两个秀才,都要被落杀一回,就跟那门檐底下的燕子一样,一起飞出去又都一块飞回来了。

曾巩很失落,欧阳修写了篇文章鼓励他:

“有司所操,果良法耶?”(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欧阳修质疑考试制度:难道我们的考试标准一定是科学的吗?

“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曾巩不抱怨,说回去增进学问再来考。

曾巩给欧阳修回信:

“重念巩无似,见弃于有司,环视其中所有,颇识涯分。”(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曾巩考完觉得自己学问欠火候。

这次考试以后六七年,曾巩一直在家乡,为了家庭生计奔波,结果身体扛不住了,得了一场肺病,在古代肺病是重病,但是他遇到了一个姓刘的大夫,把曾巩医治好了。

后来,曾巩的父亲曾易占给仁宗皇帝上疏,谈自己的治国方略,颇为意外的是,皇帝很欣赏,让他进京详细说说。

曾易占把曾巩带在身边,一起去京城。

两个人走到南京(今河南商丘),曾易占突然病倒了,去世了。

有一个退休的宰相叫杜衍,是欧阳修的朋友,曾巩曾经写信向他求教过学问。

从宰相位置上下来的杜衍正在南京,曾巩参加科考的时候和杜衍有过书信来往。杜衍给了曾巩很大帮助,出钱安葬了他的父亲。

曾巩给杜衍写感谢信:

“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曾巩《谢杜相公书》)

当时没有任何人帮我,多亏您能出手。

曾巩护送父亲的灵柩,返回家乡南丰。

四年以后,曾巩回忆起来:

“崎岖护旅榇,缅邈投故乡。至今惊未定,生还乃非常。”(曾巩《读书》)

回到家乡,当地的知州出资,给他买了田地,有了田地,他可以糊口,不被生活所困,因为看到他品德好,而且是个人才。

曾巩为生计奔忙:

“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曾巩《读书》)

为了曾家十几口人的生活,曾巩不得不到各地打工,维持家用,以至于曾巩32岁才结婚,婚后由于缺医少药,他的两个女儿又先后夭折。

曾巩依然刻苦学习,写了《学舍记》,告诉自己心里有志向,等待时机。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年),39岁的曾巩终于考中了进士。

这一年,曾巩、他的一个亲弟弟、一个堂弟、两个妹夫,他们家有六人考中进士。

之后九年,他另外一个弟弟、一个妹夫、一个侄子也相继考中了进士。

在十年内,他们家先后有九个人考中了进士。

为官之路

考中进士之后,曾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

在这期间,曾巩对历代图书做了很多整理工作,如《新序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对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有很大贡献。

之后曾巩离开馆阁,先后在越州、齐州、襄州、洪州、福州等地做了十几年的地方官。

年,曾巩调任齐州(今山东济南),

齐州盗贼很多,有钱有势的人横行乡里。

“为人害者不去,则吾人不宁。”(曾肇《亡兄行状》)

通过曾巩治理:

“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曾肇《亡兄行状》)

在地方政绩出色,曾巩被宋神宗召回京师。元丰四年(公元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命他为史馆修撰。转年,升为中书舍人。

交友

曾巩与王安石

曾巩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结交了王安石,王安石说曾巩会像班固和扬雄那样流芳百世。

曾巩给朝廷推荐王安石:

“巩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上蔡学士书》

文章

1.散文

曾巩散文的总体特点是:规矩,典雅,庄重。

曾巩的文章注重实用性,简明直接,长于说理。

“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宋史》卷三一九)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这篇文章写于曾巩30岁的时候,当时他在家乡临川,虽然还没有谋得一官半职,但是文章已经很有名气,应临川当地的州学教授王盛之的请求,曾巩写下了这篇《墨池记》。

墨池,相传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练习书法的地方,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重点说明王羲之成为大书法家,并不仅仅是依靠天赋,而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

2.诗歌

曾巩现存多首诗歌,写得大多比较清新质朴。

《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曾巩擅于写七绝,这首诗写得是春雨过后的一番场景。经过一夜大雨的冲洗,路边的桃李已经被摧残飘落,而唯独田野上的青草依然挺立。通过桃李与小草的对比,表达了朴素平凡之中往往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