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既是一种器皿,也是一种谷物拼说说

“豆”是象形字,它原是一种器皿,形如高足盘,下有圆足。这种器皿,在东周最为流行。

最早的豆是木制的,竹编制而成的是笾(biān)豆,瓦豆为之登。也有青铜的,但青铜豆商代很少见。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青铜豆有盖,有夔(kuí)形花纹,腹大而深。

豆在古代是食肉器。《国语吴语》“觞(shāng)酒、豆肉、箪食。”分得很清楚,觞是盛酒器,豆是盛肉的,箪是竹制或苇制盛器,常用来盛饭。《周礼考工记》告诉我们:“一豆肉,中人之食也。”豆也是量器,齐国旧有量具四种: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大约在战国以后,豆从食用盛器逐渐转为祭器。

青铜豆

大约到汉代,盛器、礼器的“豆”,也作菽豆(一种谷物)的“豆”用了。顾炎武《日知录》告诉我们:“古语但称菽,汉以后方称豆。”

司马迁外甥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写道:“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可以证明豆在汉代,已经用作菽豆的“豆”了。只是菽豆的豆,不是从笾豆、瓦豆的“豆”引申而来,菽豆的“豆”是假借字,是借用了盛肉器的“豆”字。

大豆是我国最早栽培,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只是古代大豆称菽不称豆。《诗经》早有菽豆的记载:《诗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七月》:“七月亨(烹的本字)葵及菽”、“禾麻菽麦”。

有人问,记述战国历史的《战国策》,不是就已经称菽为豆了吗,怎说“豆”是汉代才作菽解释的呢?《战国策》确实是记载了张仪说韩王的一段话:“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huò)羹。”

但是《战国策》是汉宣帝、汉元帝时候的人——刘向整理编订。顾炎武在提出“汉代称豆”的同时,就引用了《战国策》中张仪的话。《战国策》里称“豆”,实际是汉人称豆。

古人常以豆代替粮食。据传光武帝刘秀在贫困时,吃了冯异给的豆才免于饿死。待他做了皇帝,以珍珠宝器报答冯异。隐士瞿庄隐于深山之中,啜菽饮水,以豆为食,不赴帝召。

从中可见,豆是农业中重要的农作物。对广大庶民来说,它是重要粮食。氾(fàn)胜之书说,大豆容易种植,也容易收藏,可以备凶年,以便粮食短缺。豆如此重要,如此普遍。所以人们认为不识豆麦,便称之无慧,是痴呆的表现。

豆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齐民要术》中说:“今世大豆,有黑白两种。"《本草纲目》记述更为详细:“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在众多品种中,黄豆最为普遍,故大豆又称黄豆。大豆营养价值高,人称植物肉。

大豆以外,还有小豆;小豆包括赤豆、绿豆等。王祯《农政全书》:“今之赤豆、白豆、绿豆、蚕豆皆小豆也。”

大,小豆外,还有豌豆,豌豆苗柔弱宛宛,故称豌豆;刀豆的形状像刀一样,故称刀豆。蚕豆据王祯说,蚕时开始成熟,李时珍说豆荚的形状如老蚕。

豆用途很广。《本草纲目》说它“可食、可酱、可豉、可油、可腐。”可腐,意思是说大豆可以做成豆腐。

相传豆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所创,刘安是汉高祖之孙,是刘长之子,封准南王。其人好艺文,与其宾客著有《淮南子》ー书。他制作的豆腐流传至今已二千多年。现在豆腐已成了大众菜,人们离不开它了。

以上就是汉字“豆”的语义演变,你记住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