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诗经》中有“巧舌如簧,颜之厚矣”,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极好。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更是每个人必须都要学会的技能,那如何进行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呢?
第一点:知己知彼,揣测对方意图
“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知道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之后,才能够了解对方。所以,在和其他人沟通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知己,知道自己的立场为何,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有坚定自己的立场,才不会被他人带跑。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之后再站在对方角度想,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张仪是历史上著名的辩论家,而张仪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纵横”。张仪的目的是希望所有国家可以臣服于秦国,而张仪也明确地知道,在当时的战乱年代,战争一触即发,各诸侯国随时可以开战,只看是否是开战时机。
刚开始,张仪替秦王游说楚王,欺骗秦楚联合对抗齐国,然后承诺给予楚国好处,楚国听信了张仪的言论,果断与齐国断绝关系,而后楚国向秦国要领地里,秦王只愿意给6里,楚王大怒发兵攻秦,但被秦齐联合,只能割地求和。
同样,张仪用同样的理由说服诸侯各国,只有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才能生存,正是抓住了各诸侯国的软肋,有依附心理,想要生存,但最终结果赢家都是秦国,它越来越强大,其他的诸侯国力量逐渐微弱。先揣测他人想法,知晓他人用意,才能够让自己的理论实践成果。
第二点:层层嵌套、举例证明
对话内容也是逻辑论证的一种,所以当你的沟通内容逻辑上可以做到无懈可击,那就会成功一半。在历史上,有一场为人们所熟知的辩论。“庄子鱼辩之乐”,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更是广为流传。一天,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你看那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施打断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这是利用思辨进行论证的最直观的例子,提出问题,回答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之上,层层递进,找不出任何破绽。
在辩论中如果想要以理服人,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举例证明。《齐策而》的“画蛇添足”,寓言是为了劝说昭阳要知足,不然会遭到丢官身亡的下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小见大,使齐王受到启发,宴婴用古代明君以及历史劝诫齐景公将亡母葬在宫墙之下。
借鉴历史和寓言故事可以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且让自己的理论立得住脚。这也是辩论过程中形式和方法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强大的逻辑支撑加上有实际意义和作用的内容,会让辩论的内容更加有深度。
第三点:选择时机、选择最优方案
想要对方听你的话,其一是让对方完全接受你的意见,但是有效沟通还有一种结果那便是在自己观点基础上进行修改达到双赢。在《战国策》的《东周欲为稻》中,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便请命去见西周君。
如果苏子带着极强的辩论思想去见西周君,那么二人便会僵持不下,并陷入放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循环问答中,那么对于苏子和西周君来说都不是好的结果。而是在恰当的时机说
“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苏子说西周君想要坑东周,那我给你提供一个很好的办法,春耕时节停水后,他们会种植麦子不但对他们没有影响,还会让他们富裕起来。如果西周君放水,那结果会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
但事实上,苏子的意图是让西周放水,无论过程如何,苏子如何和西周君争论或者让西周君同意自己的观点,但最后的结果苏子达到了。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这也是辩论沟通的较高境界。
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辩论其实有些时候辩的东西可能本身都存在一定意义,而这些问题也是现实性问题,所以如何使这些现实性问题得到解决通过一定辩论的方法沟通进行最优方案选择是最重要的。
结论:沟通有一定的技巧,需要一定的思维和口才能力。但沟通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非成为“杠精”,言之有理都可辩。懂得方式方法,让会让自己的沟通能力更加出彩。
讨论:你还有什么可以提高沟通能力的技巧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