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荀彧,讨伐徐州时期被南阳人何颙称为“王佐才也”的荀彧,初平二年(),离开当时更强盛的袁绍跟随曹操。
此时,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也”,荀彧为二十九岁,曹操为三十七岁,正好都属于精力旺盛的青壮年期,从此开始两人耐人寻味的合作之旅。
荀彧鼎力相助曹操,曹操对荀彧信任有余,同心协力统一北方
-兴平元年(),曹操“为父报仇”征讨徐州陶谦,留下荀彧主持后方事务。不久张邈、陈宫反叛,迎奉当时的名人“三姓家奴”、“第一猛将”吕布扛大旗。兖州大地迅速刮起倒戈之风,在荀彧主导,夏侯惇、程昱的协助下,仅仅保住鄄城、范县、东阿县三块地盘。
后院起火,曹操赶紧回师返回兖州,在濮阳击败吕布,但未完全平定兖州。不久,袁绍建议把家眷送至邺城居住,当时有点落魄、气馁的曹操动摇过,幸好程昱及时劝阻曹操放弃依附袁绍之念头。
这是曹操起兵之后,所面临的的第一次大危机,在荀彧、程昱的协助下,还好挺过来,至少保住根据地,还有机会再图大谋。
-兴平二年()夏天,发生饥荒,竟出现人吃人的事。此时陶谦已死,曹操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有据有理说明巩固根据地重要性;假若攻击徐州,吕布后方捣乱,则两面受敌,不宜采取为由,提出先打跨吕布,平定兖州的建议。
曹操恍然大悟打消攻徐州念头,养精蓄锐之后再次出兵,打败吕布,分兵征讨各县,最终平定兖州,巩固后方根据地。
-建安元年(),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亲自去洛阳迎接天子,搬都至许县,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还向曹操推荐荀攸、钟繇、郭嘉、陈群等一流人才,为曹氏集团打江山又增添不可估量的力量。
-迎接天子之后,已经兼并黄河以北各郡县,实力强大无比的袁绍心中不服,曹操心里有点怵,怪不得本来朝廷授予他的大将军职位也都拱手让给袁绍。
看出曹操心虚的荀彧,在度量、谋略、用兵、德行上分析比较袁绍和曹操,提出“四胜四败”理论,给曹操打气,增加信心。难道《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郭嘉的“十胜十败”理论是抄袭荀彧的?
荀彧还提出,派遣钟繇安抚韩遂、马超等关西军,消除西面干扰曹军后方之忧;先攻打徐州吕布之后,与北方袁绍决战的战略。
-按荀彧建议的战略,建安三年(),东擒吕布平定徐州,准备与袁绍决战。
▲荀彧,官渡之战时期-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半年多,粮草将要断绝,进退两难,于是写信给荀彧商议是否可以退兵。荀彧说,现在就是千钧一发之际,要坚持,不然功亏一篑,敌人锐气已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可失去。
曹操接受建议,果真不久,许攸不得志背叛袁绍,向曹操献计火攻乌巢,斩杀大将淳于琼,从而改变战局大胜袁绍。
-建安六年(),曹操认为自己实力还不足以彻底打败袁绍,想趁袁绍刚打败之际讨伐荆州刘表。荀彧劝阻曹操说,要先平定河北,不然袁绍缓过劲来攻击,则曹军腹背受敌将要覆灭。
于是曹操养精蓄锐,静待时机。建安七年(),袁绍兵败官渡之后,忧郁而得病,最终吐血身亡。曹操渡过黄河击败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北方之地逐渐被曹操一一占据。
▲曹操,官渡之战后时期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荀彧和曹操合作的蜜月期,曹操征外、荀彧主内,可以说是珠帘合璧。两个人完美配合曹氏集团由弱变强,此时两人志同道合目标是匡扶汉室。
曹操心里一清二楚,目前自己实力太弱小,只能以匡扶汉室为大旗,不然无法立足生存,最好的例子就是自不量力的袁术称帝而引起诸侯公愤,迅速灭亡。
起初年轻的曹操,当洛阳北都尉不畏强权棒杀蹇图;调任顿丘令整顿官场风气,被百姓拥戴;刺杀董卓失败逃亡老家。当时的曹操应该是满腔热血,想当做有所有为的朝臣,并没有取代汉朝自立的想法。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环境而变化。
随着战功越来越卓著,势力越来越强大,曹操心里发生微妙的变化。然而一心一意匡扶汉室为目标的荀彧,初心始终不变。从而两人关系开始出现缝隙。
随着势力的迅速膨胀,曹操野心增大,荀彧初心不变,两人逐渐出现缝隙
-建安九年(),攻占邺城之后,随属下建议曹操想恢复古代九州制,荀彧提出反对。表面上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但内心对荀彧开始有另一种看法。按古代九州制,冀州扩展至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
有野心的曹操想扩大自己势力,聪明的荀彧以理说服曹操,捍卫汉室利益,从而不免出现心理疙瘩,两人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
-建安十二年(),曹操南征刘表,寻求荀彧意见,荀彧也表示同意,并指出具体战术方案。次年,刘琮拱手相让荆州,曹操继续南下攻打东吴,不幸在赤壁大败于孙刘联军。
此时的荀彧和曹操还没有彻底决裂。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国公,但荀彧一口提出反对意见。从此曹操心中产生极大不满,两人的矛盾已公开化,无法解决,只能分道扬镳,终于决裂。
结语
▲荀彧,接到空盒之后荀彧在寿春去世,第二年曹操当上魏公,对此有两种不同说法。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记载: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后汉书·列传·郑孔荀列传》记载: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姑且不论,哪一张说法正确,只有荀彧的死才能解决两人的矛盾,这也是荀彧的悲哀。
▲曹操,魏王时期当初,荀彧离开实力更强大的袁绍,投奔曹操也是无奈之举。东汉末年,汉室懦弱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乱不断。在这种乱世之中,只有旷世奇才能拯救汉室。
会看当时情景,兖州曹操、冀州袁绍、南阳袁术、幽州公孙瓒、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徐州陶谦等等诸侯之中,只有曹操雄才大略,有机会拯救汉室。所以当时荀彧的选择只有一个,投靠曹操共同匡扶汉室。
之后说明,初期是相当成功,但随着曹操野心的膨胀和荀彧的初心不变,不可避免走到一起,只能背道而驰,之所以最终结果不想而知,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