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资治通鉴》的朋友可以和我一起学。
吴起一、原文,注释和翻译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武侯浮西河而下:浮,漂浮。中流顾谓吴起曰:顾,回头。美哉山河之固:之,助词,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又如:中国~大。汤放之:放,放逐。魏置相,相田文:置,设置。第二个相,使动用法,使...为相。请与子论功:请,愿意。~顺(愿意归顺);~服(愿意顺服)子孰与起:孰,哪个。又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这里是倒装句,又如,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乡,用作动词,读xiàng,通“向”,面对着。韩、赵宾从。宾从:服从、归顺。主少国疑:疑,疑惧。方是之时:方,正在,正当,又如,~今盛世。~兴未艾。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真美啊,如此险固的山河,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修人道,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商纣的国土,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黄河经过南边,因为他不行仁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都会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与田文商谈:我想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听之任之,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
二、解读
吴起的这句话,对不对?我觉得不能一概论之。如果遇上一个有才的君王,这时候就必须要强调其“德”。有能力的坏人,更容易走偏。前面讲过的智瑶,就是一个有才无德之人,其结果是国破人亡。只是,如果对于德和才都相对平庸的君王,我觉得山河之固也很重要,毕竟英武神明的君主不太多。
这句话,也许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我也不知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要知道,宋朝为啥这么弱,其实还真和“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有点关系。如果不是因为这句话,宋朝的国运也许会改变。
赵匡胤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王朝,但仍然以东京开封府作为都城。但在赵匡胤的心中,开封并非合适的都城,他认为建都长安是上策,建都洛阳是中策,建都开封是下策,因此他一直希望把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长安,但因建国之初,需要稳固政权,所以暂时搁置。直到十几年后,这个问题再次被赵匡胤提起,但却遭到他弟弟赵光义的坚决反对!
赵匡胤希望通过迁都,依靠山河之险,固守天下。但这个时候,赵光义掷出了杀手锏,他言道:“在德不在险!”一听赵光义这么说,赵匡胤默然不语,等赵光义走后,宋太祖才对左右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这背后有赵光义的阴谋,当然赵匡胤迁都也有着其他目的!赵匡胤迁都实际上是一石二鸟之计:其一,就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其二,削弱赵光义的势力。众所周知从北宋建国开始,赵光义就一直担任开封府尹,也就是首都的市长,赵光义以亲王的身份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组建自己的势力;结交宫中宦官;拉拢朝中武将。
但赵匡胤最终还是未能迁都,回到东京5个月后,赵匡胤在宫中离奇离世,在宦官的帮助下,赵光义顺利登上皇位,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年谜案!年,金国铁骑攻破东京汴梁,赵光义那句“在德不在险”也就成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