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天资不够聪颖,做人诸多缺点,却被誉为“半个圣人”,他著书立说,更有家书传世,为后人所称道。
纵览曾国藩一生,从三十岁之前“一身毛病”,到三十岁之后成就斐然,其成功之道或许就藏在他恪守的“六戒”之中。
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前半句讲的是,做人不可欲求不满。就如同“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一直让你获利的事,有些事看起来源源不断地获利,实则是陷阱乃至骗局。
远的不说,当下针对年轻人的刷单骗局,针对老年人的理财骗局,其实都是这种套路。
看上去对方不断给你好处,殊不知是放长线钓大鱼,施小惠,取大利。
因此,利益摆在眼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凡事见好就收,否则必吃大亏。
后半句讲的是,众人争斗的地方,要躲开。有些热闹不能看,“瓜”吃多了,可能招致祸患。
不入是非之地,方能保得平安,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气。
其实,整句话都在告诫世人,做人要讲分寸,有利莫贪多,是非之利莫去争。
2
第二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前半句,告诫世人,做人不可贪得无厌。
谁都渴望得到利益,但是好处不能独占,要懂得与人分享。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利益更是如此。
一个人把好处占尽,必然遭到嫉恨,成为众矢之的。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利益当前,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还要懂得权衡取舍。
后半句,告诫世人,分享也要有智慧,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拿来分享。
《战国策》有言:“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大意就是说,谋大事、成大功,不必和众人商议。自己认准了就去做,和少数志同道合的人商量即可。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的想法未必得到所有人的支持,甚而会遭到他人的非议,这样反而不利于事情进展,就连自己的情绪和判断也会受到影响。
如此得不偿失,又何必呢?
3
第三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前半句是说,不要因为别人身上的小缺点,而忽视他的优点,乃至将整个人否定。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还没点缺点?
《礼记》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我们看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能光盯着对方的缺点,还要学会欣赏对方的优点、学习对方的优点。这不仅是与人相处之道,也是自我完善之道。
后半句则是说,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怨愤,而忘记了对方曾施与的大恩。
人的一生中,都会受到他人的恩惠。
人们往往容易记得他人造成的伤害,又容易忘记他人给予的恩惠。
实际上,知道感恩,懂得包容,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贵人相助。
4
第四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此一戒,也是在讲与人相处之道。
议论他人的短处,其实是回护自己的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其实是在忌讳别人的长处。
有句话叫:“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人们太容易奚落别人的短处,也太容易骄矜于自己的长处。
老话儿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了解自己的短处,是一种智慧。认可他人的长出,是一种胸怀。
爱嚼口舌,议论他人短处,这样的人往往浅薄,难成大器。
5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前半句是说,做人当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
世界上99.9%的人都很平凡,为何有人能成功,有人却庸碌一生呢?其实就是勤奋与懒惰的差别。
勤奋,会让庸才变天才。曾国藩自己就是个例子,他三十岁之后的成功,大部分就来自于勤奋。而且,他也用自己后半生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
做个勤奋的人,从哪个年龄段开始都不算晚。
当然,懒惰招致失败,也无关年龄和阶层。
现代人不都喜欢这样一句鸡汤吗: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勤奋,你还上哪儿去成功呢?
后半句则告诫世人,做人应当谦逊,不能有傲气。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大家听到耳根都起茧了。
可是,真正做到谦虚谨慎的又有几人呢?
不可否认,有人生来就是“天才”。但是,真正成功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天才”。
谦虚和勤奋,能够弥补智力和才能上的不足,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6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这一条告诉世人,办大事,主要是靠阅历和见识,而成大事,则要“尽人事,听天命”。
对于“办大事”而言,才能不过是一种辅助,主要是靠见识、胸襟和阅历。
有才能的人,未必是办大事的人,远见卓识,才是决定性因素。
至于后半句,则强调一种“办大事”的心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办大事”当然离不开努力,但是更要看机遇。
人事尽了,大事未成,那是天命使然,不必怨天尤人。
道理很简单:努力了,未必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
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全看自己的心态。
做人不可不努力,但也应当看淡成败,拿得起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