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康永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最近大热的电视剧《知否》中几乎每个人都会说的一句台词叫:“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出自《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意思是说父母应该怎样爱孩子的呢?他们为孩子的长远考虑,把孩子的未来都考虑好了。

这句话真是说到各位家长的心窝子里去了,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未来呢?哪个父母没有在殚精竭虑地为孩子谋一个美好未来呢?

《知否》剧照

提出如此深谋远虑的想法的人叫触龙,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是战国时赵国大臣,官左师。在那个纵横捭阖的年代,触龙和大部分得势的名士一样拥有一副好口才,靠着在君主、名臣、各个诸侯国、各方利益团体之间斡旋谋生存。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而触龙是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

《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当然我相信全天下的母亲都不会答应),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局面一度僵化。

而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却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直谏,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再谈王位继承问题。说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让赵太后明白真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而不是仅仅依靠父母的权势。最后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识大局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成功化解了危机。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游说赵太后是中国说客史上一个非常高明的案例,他所用的策略及所发挥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称为“自己人效应”,也就是先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是“自己人”,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而且会让对方更喜欢你,也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这种循循善诱说话的艺术不禁让人想起“最会说话”的蔡康永,触龙也是当之无愧的“战国康永哥”。

“战国康永哥”提出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观点也是严肃而沉重的。孩子两三岁性格形成的时候,无一不是软萌可人的,此时的他们无论做什么似乎都是值得被原谅的。如果父母怀着这样的怜爱,是无法正常教化子女的,孩子的未来也是不可期的。

父母在最初给孩子塑造性格的时候就要怀着“为之计深远”的心,想到他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之后的社会身份和品格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去教化他们,他们才能真正拥有匹配未来的能力。

为人父母,你能不能想到十年以后,如今两三岁的小毛头已是风华正茂的初中生,他们要走进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与老师同学相处?那我们是不是从小就要培养他们对小伙伴和气而不是欺凌、对师长尊敬而不是颐指气使?

为人父母,你能不能想到二十年之后,如今两三岁的小毛头已是初出象牙塔的社会新鲜人,他们要进入不同的单位工作,与同事老板相处?那我们是不是从小就要培养他们认真做事的习惯、团队合作的意识?

为人父母,你能不能想到三十年之后,如今两三岁的小毛头大概率已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担当起为人父为人夫、为人母为人妻的责任,要维持一个家的正常运转?那我们是不是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爱家人、爱劳动、替家人分担家务和责任的能力?

为人父母,你能不能想到四十年之后,如今两三岁的小毛头已经是不惑的中年人,除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在单位基本已是中流砥柱,有了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那我们是不是从小就要培养他们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担当、不逃避?

毫无疑问,所有的父母都在为子女付出,但是你的付出方向对了么?父母对子女付出,并不是要把别墅卖掉换老破小的学区房,也并不是放弃自己的工作把所有时间放到孩子身上,那样的付出更像是一场押宝。

《知否》这部剧里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但孩子们因为这种爱,命运和结局却大不相同。其中的反面典型就是特别招人恨的小秦氏,她虽然也口口声声地说爱,但她却打着爱子的名义,做尽了恶毒的事情。末了还要斥责儿子“烂泥扶不上墙”,要把他“扔到井里”。她所谓的“爱的奉献”,不过是把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都强加在了孩子身上,并没有想过这个孩子需要怎样的未来。

都说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那么对于父母,为孩子“计深远”的前提是,意识到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今天是我们怀里软绵绵的小宝宝,明天就是要独当一面的社会人。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是让他学会和这个社会和平相处,在这个世界如鱼得水。父母需要为孩子谋划的,恰恰是他顺利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具备这些能力,才是孩子真正的福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