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了。长平之战决定了赵国的未来命运,也成就了一代战神霸气的赫赫威名,也将赵括打入了万劫深渊。
但长平之战秦军到底有多少,一直是个谜,见过有书五十万的,有百万的,有六十万的,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今天小编来客观分析下,长平之战白起到底统率了多少秦军包围并且全歼了四十五万赵军的。
按照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初期“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
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一开始老王带着秦军与赵军统率廉颇对打,老王带领秦军连续突破赵军防线,干死了赵军好几名都尉,裨将。不得已之下,廉颇赶紧后退,修筑工事,鬼索不出,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廉颇野战不行,但守城确实厉害。
而这时候两国都想速战速决,毕竟那么多人要吃饭的,于是在秦国运作下,赵括替代了廉颇,白起替代了老王。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按照记载来看,秦军只有三万人了,或者说白起现实诈败,然后用两万五千人殿后,五千骑兵分割了赵军,仅仅三万人就将45万赵军一分为二,这是白起的厉害之处。
而秦王听说赵军被分割,粮道断了,亲自出马上阵,征调河内15岁以上的男丁源源不断奔赴长平前线。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这里小编逻辑推断下,秦王只是征调河内地区15岁以上的男丁,河内只是黄河太行山一片区域,不是征调秦国全国15岁以上男子。
从这可以看的出来,白起初期秦军人数绝对远远不如赵军45万的,所以秦王才会亲自前来调兵参与包围。
包围圈形成之后,围困赵军46天,然后全部屠杀,这一战彻底摧毁了赵国,当时赵国几乎家家有人披麻戴孝。
关于长平之战秦军到底多少兵力,史书并没有记载,明确记载的只有3万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推断下秦军的兵力。
1,四十八年,秦国打完长平,短短一年之后也就是49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偿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哺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战国策中山策》
按照战国策的记载来看,提到了一点非常重要,白起分析了自己不能去打邯郸的原因,然后“今王发兵,数倍于前”这一点直接可以反推出长平之战的秦军兵力。
如果长平之战的秦军兵力有50万,邯郸之战,秦军数倍于长平之战的兵力,至少也是2倍才叫数倍,那岂不是邯郸之战秦军出动了百万大军?
但这显然不可能,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全国上下也发动不了百万!
所以,从邯郸之战的秦军兵力对比分析,长平之战秦军兵力应该整体在15—25万之间。
2,白起一生基本都是以少胜多,出道伊阙之战,就是半数兵力全歼韩魏联军,当时韩魏联军的统帅是暴鹫和公孙喜,这两人并非酒囊饭袋,而是当年和匡章垂沙之战打残楚国的名将,而后数万之众横扫楚国,一把火烧毁了楚人的祖庙,打的楚国差点提前亡国。
所以,通过白起一生征战的方式和套路来看,长平之战白起一半数兵力围困并且全歼赵军45万并非不可能。
3,赵括的实战水平确实太差,整整45万人头全送了,纸上谈兵一点没冤枉,那些给赵括洗地,说赵括如果多历练下,不是出道就碰到最终大Boss,说不定会成为一代名将的言论其实没有意义。
很简单,赵括的爸爸赵奢早就看穿了赵括,虽然赵括当年跟着自己爸爸在麦丘之战提了不少关键建议,但都是作为参谋的身份。
其次,当赵王要用赵括替换廉颇的时候,可以看看赵括妈妈的反应和说辞,没人比赵括爹妈更了解赵括了吧。
长平之战,赵王的策略频繁失误,想速战速决,但又被秦国忽悠去谈判,然后秦国拖着不谈,做样子给其余各国看,赵括耗不起了,去借粮食,没有其他各国愿意。
因为你赵国一边在谈判,一边和我们借粮食,谁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而且,当时的形势来看,赵国往外扩张,短时间内对各国的威胁要比秦国还大。
长平是必败之局,廉颇上也会败,李牧当时还20岁出头,乐毅当时在赵国,但作为客将的身份不可能会统帅全国的兵力,而且半只脚都快踏进坟墓了。
谁去都是输,但唯一的结果就是怎么输,我相信绝不会像赵括一样,一战就葬送了45万,输得一干二净。
这直接导致,赵括的后人羞愧难当,全部改名姓马,因为赵括爸爸封马服君,所以现在的一支马姓其实是姓赵!
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