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后,站着一个不

北京主治扁平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404/8812994.html

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后,站着一个不靠谱的苏秦!

民间有句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人们对那些遇事不作具体分析,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后果如何,执意蛮干的行为,都喻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般人干事,都不会如此不计后果的。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语的形成,竟然是与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有关。那个人,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

苏秦系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是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在苏秦的努力下,合纵联盟最终组建,苏秦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

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

其实,苏秦最早是想服务秦国的,只是,不被秦王欣赏,才转而联合其他六国以制秦的。

苏秦游说秦王未果,资用匮乏,潦倒而归。“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苏秦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太公《阴符》,发愤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后学成,遂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刺股。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战国策·秦策一》)

就是这样一个说动六国的神人,也曾经很不靠谱过。

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战国时代的“纵”与“横”,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楚、韩、赵、魏、齐、燕诸国,均在秦国以东,并且结联南北。苏秦主张这些国家联合起来以抗强秦,这主是所谓的合纵。

为了促成六国联盟,苏秦奔波于六国,推销自己的主张。有一次,苏秦来到齐国的都城临淄游说齐宣王。齐国虽然国力不弱,但是,连年的战争,损兵折将,这让齐宣王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不敢言战。

苏秦这时却信心满满地给齐宣王算了笔账:“临淄城中有七万户居民,我私下里算了算,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算,全城七万户,就可以募兵三七二十一万。抗秦的兵源不用去别处征召,仅临淄一城就足够用了。”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战国策·齐策一》)

苏秦的这处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能出三个男子当兵,因为,七万户里不仅有鳏、寡、孤、独,有的家庭仅有女孩儿没有男丁,再者,即使是家有男丁,也不可能全都从军,更何况还有老、幼、病、残。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不管三七二十一”当成一个讥喻词,来比喻那些遇事不作具体分析,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后果如何,执意蛮干的行为,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合纵长的苏秦,能有如此算法,看来,他的实际水平并不如传说中高明,还有“忽悠”之嫌。也许是历史的无情,苏秦的合纵成果,只维持了十多年,就被秦国击破。

秦国派使臣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就责备苏秦。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不久之后,苏秦在齐国遇刺身亡,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