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四个汉字:“誎、諝、証、諫”,其中“諝”和“諫”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谞”和“谏”。对标题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直接看第三个字“証”的解说。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誎。读音有二,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读音为sù,即“束声,桑谷切”。但今读统一读为cù。即《广韵》“七玉切”,可能是因为结合字义,读cù更为合适吧。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餔旋促也。从言束声。”就是将食之时速促人来食。餔,泛指饮食,旋,疾速之意。促,催促。形声字。本义是促。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言周旋促速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誎,言之促也。”《广雅·释言》:“誎,促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未闻,疑有误字。”《广答问疏证》:“言邀食而客晚至,以言速(促)之也。”
请人吃饭,客人晚到,用这个誎,催促客人速来。
本义之外,誎还有三个用法:(1)从。《玉篇·言部》:“誎,从也。”(2)饰。《广韵·烛韵》:“誎,饰也。”(3)衒。宋郭忠恕《佩觽(xī)》卷下:“誎,衒也。”三用法均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誎的小篆写法如图:
(誎的小篆写法)
2、諝(谞)。读x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谞,知也。从言,胥声。”形声字。本义是才智。
为什么胥声训为智呢?
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諝》:谞从胥声而训为知(智)者,胥之为言囱疋(这个字《说文解字》“疋”部有,见课)也,囱疋的意思:“囱疋,门户疏窗也”按门户囱疋窗有通孔……凡物通者智而塞者愚,故谞声而训为知(智)矣。
言语里有窗孔通气息,所以训为智,杨先生的理解很有道理。
晋代陆机《辨亡论上》:“谋无遗谞,举不失策。”用谞的本义。也作计谋。《淮南子·本经》:“比周朋党,设诈谞,怀机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高诱注:“谞,谋也。”(不仁之人)还结党营私、心怀机巧奸谋,失去原本纯朴天性。
本义之外,谞有一个用法:欺诈。《正字通·言部》:“谞,诈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谞的小篆写法如图:
(谞的小篆写法)
3、証。读zhè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証,谏也。从言,正声。”形声字。本义是谏正,直言劝谏。也就是当处于尊上之位的人言行有所偏离正道时,以语言劝谏使之归于正。《广韵·劲韵》:“証,谏証。”《战国策·齐策一》:“齐貌辨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証靖郭君,靖郭君不听。”高诱注:“証,谏也。”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谏靖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証”并没有简化为“证”,証不是证的繁体字,而“証”与“證”是有字义区别的。
《说文解字》“言”部,既有“証”,也有“證”。两个字字义差别很明显。“証,谏也”,“‘證’,告也。”但在简化字里,“證”被简化为“证”,証,没有随着言字旁的简化而简化,它还写作“証”。那么,如果在简化字繁体化时,如果用到“證”的意义,一定要写成“證”,写成“証”是不规范的。比如“證明”、“借書證”,不能写成“証明”、“借書証”。
(旧证件中的证很多不规范)
但因为人们使用习惯的原因,《正字通·言部》:“証,与證通。”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言部》也说:“証,今俗以証为證验字。”因此,正确的理解是:証,是“證”的俗字,它不是“证”的繁体字,如果在正规场合使用“证”的繁体,字义是证明、证件、验证等时,最好使用“證”,不要使用“証”。
(两个证字混用的实例)
这样看来,旧时很多证件上的“证”字,都用得不规范。
关于“證”字的详细情况,后续到“證”本字时会有详细说解。
証的小篆写法如图:
(証的小篆写法)
4、諫(谏)。读音有两个:
(一)jià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谏,証也。从言,柬声。”形声字。本义是直言规劝。《广雅·释诂一》:“谏,正也。”《广韵·谏韵》:“谏,直言以悟人也。”《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郑玄注:“谏者,以礼义正之。”保氏负责劝谏王的过失。用道艺来教养国子。《新唐书·魏征传》:“臣以事有不可,故谏。”也用本义。
(魏征像)
本义之外,谏还有很多用法,比如:
(1)规劝天子改正过失之官。就是谏官。《韩非子·八经》:“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规奸动。”设置谏官来纠正大臣的独断,列举错误来观察奸臣的动静。
(影视作品里的谏官)
(2)纠正;挽回。《玉篇·言部》:“谏,更也。”《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3)谋虑。卷子本《玉篇·言部》:“谏,谋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此外,谏还是姓氏。《通志》有载。
(二)làn。同“谰”。诬妄。《集韵·换韵》:“谰,诋谰,诬言相被也。或从柬。”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谏的小篆写法如图:
(谏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