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战国七雄战略资料比较,楚国地域辽

导语:深度剖析战国七雄对外战略资源比较,秦国易守难攻,楚国地缘辽阔,燕国独存北方,秦国采用军事外交联盟手段多。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兵戈扰攘,当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并立,七雄逐鹿,战争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有效途径与其它六国周旋,所实施的对外策略也有所不同,而此时纵横家出现在历史的无论,他们或纵横捭阖,或合纵连横,有的为了救亡图存,有的为了兼并土地,有的为了依附强国狭缝生存,总之采取何种外交战略,如何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决定了战国七雄未来的走向。

我们来分析一下,战国七雄对外战略资源中地缘政治比较:

《孙子兵法·计篇》记载,“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所其情,一道,二天,三地,四将,五法,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地缘政治比较,也就是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优势对国家权力的影响;孙子兵法将地理位置优势(地缘政治)对国家权力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么战国七雄,地缘政治又有哪些特点呢?

秦国易守难攻,在战国初期,秦国疆域不大,然而,其地理位置却是山东六国中最具优势的,秦国处于中原地区的侧翼,远在西陲,凭着山河险阻与其他六国分开,战则能进,退则能守,特别是秦国吞并巴国和蜀国之后,国土面积增大,将关中、汉中连成一片,在地缘战略环境上处于更为有利的态势。此时的秦国,东南部领土突入楚国侧翼,东部领土楔入韩国、魏国的结合部,从这里可以迂回进攻楚国,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

秦国占领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后,加上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使得秦国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单从防御的角度看,秦国疆域四周都有山河险阻,南靠秦岭,西依陇山,东北面凭黄河天险,东面有与三晋和楚国接壤的函谷关、武关等重要关隘可以防守,因此,秦国可以凭借易守难攻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与其他六国战争中,根据时机的选择,可攻可守。

楚国地域辽阔,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疆域是最大的,强盛时期的楚国几乎囊括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与秦国接壤,北面与韩国、郑国、宋国为邻,东面是越国,南面是百越;特别是在吴起变法后,楚国国力增强,又向南扩张,把领土扩张到岭南地区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地缘优势仅次于秦国,占据富庶的南方大部,拥有战略纵深,进可以威胁中原各国,退可以凭着领土纵深和一国之力守卫疆土。在战国初期,楚国地缘环境更为有利,四周分别有黔中巫郡,东面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径之塞;但是当楚国疆土扩大之后,边疆线较长,接壤的国家多,致使兵力分散,再加上朝廷战争动员以及军事部署不力,使的楚国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楚国虽然地广人众,但是经济上却积贫积弱,在秦国取得战略要地汉中郡后,楚国的地缘战略环境迅速恶化,使得秦国可以从汉中直接插入楚国核心地区;当秦国将领白起率兵攻入楚国重镇后,楚国腹部受敌,加之朝廷四分五裂,兵力更为分散,使得中原各国乘机不断蚕食楚国领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毕竟是大国,地域之广大,人口之多,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直到战国末期,秦国不得不触动六十万大军歼灭楚国。

齐国、燕国偏居外围,在战国七雄中,齐国曾与秦国并列为东西霸主,除了与齐国国力强大有关外,还得益于秦国的地理位置优势,齐国东临大海,北与燕国相邻,西与赵国,卫国相邻,南面与鲁国、越国等小国为伍,齐国四周缺少强大的邻国,因此对外扩张时毫无后顾之忧。

然而,齐国虽然偏居侧翼,与强国大国接壤的领土少,并且中间还有数个小国充当缓存地带,但齐国处于华北平原地区,缺少秦国那样的山河险阻以及关隘等防御体系,当五国合纵伐齐时,在平原上很少遇到障碍,长驱直入,险些使齐国灭亡。

燕国长期独自存在北方,领土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山西东北部等地区,北面与东胡、林胡为伍,西面有中山国,赵国,南面是渤海并且和齐国接壤。由于与其他诸侯国距离远,在战国前期时燕国长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政治、军事、经济都得到了发展,随着实力的壮大,统治区域也逐渐向四周扩展。

燕国的地理环境,由于远离秦国、楚国等这样的中原大国,发生军事互动少,然而却经常遭到齐国、赵国的入侵,且燕国北方与匈奴、东胡接壤,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压力,地缘战略环境比齐国要劣势的多。当燕国朝廷发生内讧时,齐国趁机干涉,险些让燕国亡国;之后燕国与齐国、燕国与赵国之间又因复仇而相互攻伐,极大地消耗燕国的国力。虽然,燕国离秦国较远,秦国也对其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它,但最终仍没有摆脱被秦国灭亡的命运。

魏国、赵国、韩国地处中原四面强敌

魏国地处于中原腹地,四周有秦国、赵国、齐国等强国,并且与这些国家犬牙交错,领土较为分散,地缘战略环境非常不利。

《战国策》记载魏国“地四平,诸侯四通,无名山大川阻隔,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西与韩,北与赵,东与齐,卒戌四方,魏之地势,固战场也。”

魏国没有名山大川等山川险阻,境界地势平坦,交通四通八达,没有战略纵深,距离邻国重镇非常近,人骑马疾驰,还没等疲倦就已经到了梁城,魏国四周都有帝国重兵把守,其地势,自古以来就是战场。更为不利的是,魏国四周还有郑国、卫国这样的小国,魏国常常被这些小国所连累。

在整个战国时期,魏国局势没有一天消停的,和周边国家都处于战争状态。当魏国实力强大时,和三晋联合用兵曾取得过一些胜利;当因为利益问题,三晋联盟瓦解后,魏国经常遭受其他国家欺负,国力不算衰落,魏国虽然得益于合纵连横,朝秦暮楚的策略,但由于极其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其最终也没有摆脱被周边强国蚕食的命运。

韩国领土面积小,地缘战略环境最为不利,他被夹杂在魏国、秦国、楚国等三大强国之间,没有山川险阻也没有关隘来进行防御,常常是这些大国兼并的对象;韩国在三晋联合时,对外战争曾获得一些土地,当三晋因为利益问题而瓦解后,韩国领土不断地被周边大国所侵蚀,特别是伊阙之战后,韩魏联军惨败,韩国丢失大片领土,从此一蹶不振,此后始终在大国的夹缝中委曲求全,苟延残喘,地缘政治的劣势使得韩国最先被秦国所歼灭。

赵国的地缘战略环境比韩国还要劣势,西边有最为强大的秦国,南面有韩国、魏国、卫国,东面是东方霸主齐国,北面是好战的燕国,中山国及一些游牧民族部落。

《史记》记载,赵武灵王说“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西有林胡、娄烦、秦国、韩国、东有胡,而无强兵之救”

由此可以看出,赵国周边邻国既多,还都是强国,三晋联盟瓦解后,赵国就不断遭到魏国、秦国的入侵,国力逐渐衰弱,当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攻取中山,占领胡地等东方地区,军事实力逐渐增强,曾一度可以和秦国抗衡。

然而,赵国所面临最大的威胁是西方秦国和南方楚国、魏国等中原诸国,然而赵国却没有利用秦国与中原各国相互征伐战争期间,寻找机会削弱对手,反而把矛头指向了东方齐国;尽管赵国参与五国联盟伐齐取得了胜利,但是赵国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利益,其地缘环境更加恶化,更为可惜的是,当赵国与齐国、秦国成为三强鼎立时,赵国并没有利用战略三角关系,联合或者借助齐国抗衡秦国,当齐国倒下了,赵国不得不单独面对秦国,最后在长平之战中遭到惨败。

当然,一个大国的崛起不能只靠地缘政治优势,经济资源优势,国内政治体制优势和人才优势,其对外战略手段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继续深度剖析一下战国七雄对外战略手段:

战国七雄中,韩国是四战之地天下咽喉,赵国是贫而不弱的军事强国,魏国是暴涨暴跌的天下胸腹,楚国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强者,齐国是黄淮海平原最强者,秦国则是高原的最强者,他们地缘政治优势不同,自然资源不同,人口数量不同,以及发展水平不同,但是能够共存多年,这与其各国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依附强国等对外战略手段是分不开的。那么战国七雄,对外战略手段都有哪些特点呢?

秦国运用军事、外交、联盟等多种手段

战国时期,从秦国历史总体来看,军事手段是秦国对外战略主要手段之一,秦国统治者深谙《孙子兵法》,对使用军事手段十分慎重,不轻易出兵,在了解敌军确切情报后,一击而中,从秦献公之后,秦国采用军事手段失败的很少。秦国和魏国石门之战,取得对山东六国较大一次军事胜利后,秦国又在龙贾之战夺回了战略要地河西郡,此后又经历封陵之战,赵庄之战;仅白起在伊阙之战,长平之战,华阳之战等几大战役中就斩杀中原诸国将士百万人以上,由此可见,秦国军事手段是成功的。联盟手段也是秦国经常使用的手段,张仪是秦国著名的纵横家,他的连横策略取得巨大成功。

《史记》记载张仪连横策略使得秦惠王“拔三川之地,并巴蜀,收上郡,南取汉中,遂散六国之纵”

秦国、齐国两国实现连横,秦国让齐国攻打宋国,宋国让秦国攻打魏国的安邑,于是,秦国攻取了魏国新垣、曲阳,第二年,又派司马错攻打魏国,魏国向秦国献安邑。秦国也使用过合纵手段,当齐国灭宋后,疆域扩展了许多,直接对三晋构成了威胁,于是秦国便参与五国合纵伐齐,齐国被打败,秦国不仅获得大量土地,也削弱了对手。总是,秦国在对外兼并中使用联盟手段获得了巨大利益。

外交手段也是秦国经常使用的手段,当秦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时,成功使用外交手段使其挽回不利局面。当魏国准备联盟几个小国进攻秦国时,秦国此时实力不如魏国,此时秦国宰相卫鞅游说魏王现在中原称王,然后再号令诸侯小国共同攻取齐国和楚国;魏惠王果然听从卫鞅的计策,先行称王,这使得魏国将进攻矛头从秦国转变为齐国和楚国,使得秦国逃过一劫。

当秦国张仪为国相时,更是通过外交手段不断增进秦国利益,他凭着高超的外交技巧,赢得王的信任,并出任魏相,劝说魏王放弃合纵计划,转而与秦国结盟,最终形成秦国、韩国、魏国三国伐楚国、齐国的局面。

当楚国在战争时期处于有利局面时,张仪又出使楚国,以秦国出让土地为诱饵,成功游说楚国与齐国断交,瓦解齐楚联盟,当楚怀王发现被骗后,秦楚战争爆发,早已做好准备的秦国大胜而归夺取汉中战略要地,总之,秦国在军事实力不济时,利用外交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自身利益。

齐国、赵国对外手段单一

齐国在齐威王后,国力增强,在对外扩张中主要是采取军事手段,也经常使用联盟手段,但是却在盟友的选择上总是出现失误。例如,齐燕战争,齐国用五十天就攻下燕国国都,但是由于军事手段过于残暴,没有安抚被征服的燕国人民,反而被燕国老百姓反抗,齐国不得不撤军。齐国在兼并宋国时,又出现策略性失误,宋国是中原富庶之地,诸国对其觊觎已久,齐国灭了宋国却四处为敌,并且齐国并没有做好分化反齐联盟的外交方面的准备,使得齐国这次扩张残暴,差点灭国。

齐国在国力最强盛时期,与秦国并称为东西方霸主,秦国此时成为齐国最大威胁,然而,齐国并没有采取联盟手段削弱秦国,更没有立足发展增强国力,这是战略方针出现的失误。齐宣王对外连年用兵,兼并过一些土地却不能很好地巩固,反被这些兼并的土地所拖累,齐国在“合纵”时,也没有获得大的利益,反而消耗国力,这些失败的手段最终使得齐国退出强国争霸的舞台。

赵国是军事强国,其对外战略手段也是以军事为主,其他手段采用的比较少,赵国早期攻占中山国土地,以及向东,向北占领胡地都是单独采取军事行动。在对外扩张张,赵国也采取联盟手段,例如赵国联合魏国、韩国、燕国、楚国等四国攻伐秦国,却被秦国打败。在合纵联盟过程中,赵国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却损失惨重被秦军斩首八万。

虽然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凭着强大军事实力与秦国、齐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是秦国,赵国本应联合齐国等国家削弱秦国,但是赵国却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反而联合秦国伐齐国,齐国倒下后,秦国可以集中所以资源对付赵国,这也加速了赵国灭亡进程。

魏国、楚国、韩国、燕国军事力量虚弱,联盟、外交手段失败

魏国和楚国都是战国初期的强国,其强弱变化轨迹也基本类似。两国在国力强大时,曾用军事手段兼并获得一些领土,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两国在兼并战争中以失败割地的结果居多。两国外交战略的失败,是由于没有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其国家行为。

魏国和楚国往往没有处理好敌人与盟友的关系,在多极体系中,联盟变化是异常复杂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桂陵之战中,魏国围攻邯郸,但是由于其外交上的失败,致使在关键时刻齐国出兵挽救赵国,魏军惨败。

时隔几十年后,魏国围攻韩国,同样又是外交失败,齐国再度出兵攻打魏国,魏军又一次惨败,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变成二流国家。魏国也经常参加联盟,例如三晋联盟、五国合纵攻秦等联盟,然而除了三晋联盟外,魏国所参加其他联盟都以失败告终,还落下朝秦暮楚的骂名,魏国失败的外交策略,在形势不利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魏国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楚国在军事上与魏国很相似,都是军事强国,但是楚国内政更加腐败,其外交政策等等制定都掌握在贵族手中,这些贵族往往嫉贤妒能常导致对外战略手段的失败。例如,在秦军攻取汉中的战役中,本来楚军是占有优势的,却在外交手段和联盟策略上失败了,楚怀王听信张仪谗言,与齐国绝交,又想获得秦国土地,结果楚国在开展这些失败外交手段的同时,为秦军调动军队,歼灭楚国赢得了时间。

楚王又听从齐国策士献策,想联合齐国、韩国、魏国三国攻打秦国,却被秦国使用反外交计,楚国遭到此三国合力攻击;楚国与秦国关系不断恶化,以及接二连三外交失败,使得楚国更加虚弱。

韩国和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是实力最为弱小的,常常充当配角,特别是在多极体系中,弱国常常采用联盟的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因此,韩国、燕国在对外战略中除了用军事手段外,还采用与强国联盟的手段。

韩国参与联盟的变换比较复杂,它首先参与三晋联盟,在兼并中获得一些胜利,后来又与魏国、齐国等国合纵攻秦而失败;之后,韩国又和魏国、秦国联盟攻打齐国和楚国;再后来齐国与魏国、韩国形成新的联盟。总之,韩国根据局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时刻变换盟国,但是韩国并没有因为联盟而是国家实力增强,相反,却因为联盟对象的选择失败而连累自己耗费国力。

燕国地处于北部偏僻地带,与中原诸国很少有军事交往,早期主要是通过军事手段侵占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土地。对于与中原诸国交往来说,燕国也采取外交战略手段,往往是联合其它国家一起出兵,例如乐毅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是燕国对外联盟最成功的一次,然而这次联盟燕国并没有得到多大益处,五年后以失败告终。

燕国在对外手段中曾使用间谍手段使得燕国在战国军事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燕昭王派苏秦成功游说齐国攻打宋国,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共同伐齐的局面;燕国快要灭亡时,燕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也没有挽回燕国被灭亡的命运。

综述,以上笔者深入剖析了战国七雄的地缘政治资源比较、经济资源比较、以及军事实力比较,由此可得知,一个国家要实现战略目标,除了拥有地缘政治优势,繁荣富庶的经济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外,其开明的政治,所采取的多种外交战略手段才是其最终胜利的决定因素。

例如,秦国地缘政治并不占优势,也不是最富裕国度,却能通过改革打造一支最为强大的虎狼之势。秦国在兼并战中,采取灵活的战略手段,当军师手段能够取胜时,秦军毫不犹豫,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对手;当六国合纵对付秦国时,军事上处于劣势,这时候秦国却采取外交手段,暂时妥协,以退为进,在结盟的过程中,秦国善于寻找盟友增强自己实力,瓦解敌人联盟,能够做到各个击破。

反观东方六国,齐国、赵国、楚国、魏国等国先后都有较强军事力量能够单独和秦军抗衡,无奈齐国、赵国盛极而衰,魏国、楚国由于自己的原因始终无法整个军事资源,外交战略,军事谋略的失误,使其在兼并战争中实力不断地被削弱。

当魏楚联盟合纵解救赵国之后,秦国暂缓对山东六国的进攻,而此时,山东六国并没有抓住这喘息之机,发愤图强,相反却忙于互相兼并土地,相互攻伐,燕国和赵国大战,魏国、楚国、齐国、燕国也连年混战,这使得秦国寻找有利时机,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陆续歼灭各国。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