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

上期回顾

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我们讲述了老子的“有无”辩证观。它既是物质价值存在的由来,也是创新精神的根本。从无到有的转化,将物质的价值体现出来。

《道德经》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

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

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

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原本是指“青、黄、赤、白、黑”五个颜色,但在这里是指“色彩多样”的意思。太多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就像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的诱惑,金钱、地位、名利...等等的诱惑,使我们心眼缭乱,忘却了自己的本心。很多人,因为这些耀眼的“诱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原指“宫、商、角、徵[zhǐ]、羽”,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外界的杂音太多,会扰乱我们的耳朵,分不清“五音”。就像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很多话语,一件事,也会有几个不一样的版本出现在我们的耳朵边。古语有:“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是出自于《战国策之魏策二》中。意思是:一个人说街上有老虎,你可能不会相信,两个人说,你可能会有一点疑惑,但如果三个人都这样说,你是不是就会相信了呢?别人所陈述的事情,并非我们亲眼所见,但我们经常就因为有人讲述这个事情,我们就开始怀疑,甚至是相信这个事情的真实性。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网络暴力”的事情。在当今的社会,网络俨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了少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其实已经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耳朵。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文字,其实就相当于我们自己“听来的”。他的真实性,我们无法把控,所以妄加评论,是一件非常不正确,甚至是不理智的行为。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受到网络暴力的摧残,所谓打着“正义”的旗号,去伤害别人,将恶言恶语通过文字的形式直击别人的心脏。这样的人,是否知道,他的行为,伤害的也是一个普通人?通过老子的这句话,我也在这里呼吁大家,慎言慎行,懂得“说话也是要负责任的”。别让你的“轻言”成为杀死别人的利刃。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五味”原指“酸、苦、甘、辛、咸”,在这里是指“多种多样的美味”。“驰骋”在这里是“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丰盛美味的事物,令人食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有人说,在这里老子是针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腐朽生活”所发出的。两句话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的生活,享受着各种美味,却依旧不满足;放肆的狩猎,只为满足自己那发狂的情绪。对于百姓的生活,自然界的平衡,都置之不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句话里的“行妨”是指“伤害操行”。意思是“珍贵是东西,会是人行为不轨”。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讲到“不可见欲,使民不乱”。你不去炫耀会引起别人贪心的事物,就不会使民心被迷乱。被盗贼惦记,是因为你的炫耀,引发了他的贪欲,给你带来了祸患。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不为目”意为“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去彼取此”意为“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圣人之所以被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内心平静,不为外界的物欲而诱惑,只求安定的生活。

悟之所得

有人说,如果你能平淡的过一生,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会是一种幸运。我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否正确,但在老子的那个时代,这应该会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制度的新旧交替,社会也是动荡不安,上层阶级的统治者生活奢靡腐烂,而百姓却是苦不堪言。老子通过自己的言论来抨击这些深陷“物欲旋涡”中的贵族人士,提醒他们要注重精神与物质的“抱一”(关于抱一,可阅读《道德经》第十章)。他希望人民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而这个想法的基础是源自于统治者,所以老子更多的是在提醒统治者。

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呢?是不是没有战争就是平静的生活呢?

我想,并不是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声、色色,现在的生活状态是由很多好的坏的物质构成的。没有谁敢说,我绝对不会被任何的物质影响。只要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就会有欲望,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物欲,最终成为了物欲的傀儡,让自己的一生毫无价值。

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让自己不失本心?你们是怎么做的呢?快来说说吧!

线上平台随时更新,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