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专家点评,从高考命题看学科命题对能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降下帷幕,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指挥棒”在给广大学子传递哪些信息?我们在全力备战高考的时候,必须了解高考的三个主要问题:“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这样考?”下面我们以语文为例,细细品味专家都是怎们看待这些问题的。

谢维和

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适应了国家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很好地贯彻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体现了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试题很好地应对了当今时代的3个约束。第一个约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考以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来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差异越来越大。今年试卷中很多题目的设问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多种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来作答,能够展示自己的个性。第二个约束是“双减”政策的发布,高考以强调试题的基础性来应对。试题在整体设计、选材的范围、设问的方式上都下了功夫,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减轻学生的负担。第三个约束是疫情带来的影响,高考以强调试题的稳定性来应对。本届考生整个高中基本都处在疫情期间,试卷的结构、考查难度、大多数试题的题型都保持了稳定,有利于学生作答。

第二,试题进一步体现了立德树人导向。2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选材体现了多个角度,如历史的、当代的,历史与当代结合的,新时期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红色文学经典中蕴含的力量,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问题,等等,从方方面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三,试题选材和设问体现了科学性和合理性。试题坚持守正创新,在稳定和创新上有很好的结合。在保持稳定的大前提下,适应新的要求,有一些新的特点。例如,使用了新题型,引导学生动脑筋去思考,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试题的材料和设问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新高考I卷选用《江上》这篇小说,试题给出了“渔夫拒剑”这一情节的历史版本,要求学生比较两者,并且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宁

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年高考语文试题质量总体到位,不仅考查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立足社会应该具有的生存能力,发挥了高考语文在人才选拔、引导教学、检阅国民语言文字能力3方面的功能。我认为试题主要有以下3方面特点。

第一,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2年试题使用多种阅读材料,用多文本对比分析问题,不仅考查了语言文字能力,还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考查了批判性思维,提供的材料都具有很强的思想容量,比如有2套试卷的文言文阅读从《战国策》中取材。《战国策》是先秦的语料,这个选择非常好,思想浓度很高。要想答好这样的问题,学生要理清角色的关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此外,试题设问的逻辑性增强,很多问题靠死记硬背是答不出来的,降低了“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第二,加强了人文性的考查,将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前比较重视工具性的考查,2年试题在考查人文性上有所加强。比如说,新高考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围绕《红楼梦》翻译的问题组织了3则材料,传递出“双创”是继承和借鉴相结合这样的信息。今年的试题也加强了对审美能力的考查,并将审美能力的考查与价值观的引导结合起来。

第三,材料资源更加宽泛。2年试题的背景材料粗算下来大概涉及11个领域,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导向,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的学生应当眼界开阔,不应该死守着一本教材,死守着教学资料、参考资料,而是要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