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上的这两篇文章,足以看出鬼谷子

《战国策》是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中有两篇文章分别为《苏秦始将连横》和《张仪说秦王》,专门记述鬼谷子的徒弟苏秦和张仪的故事,从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游说的技巧,成功的艰辛,还可以知道那时候纵横家们捭阖阴阳的谋略。

首先介绍《苏秦始将连横》,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肖像,语言等生动细致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令人拍案叫绝的苏秦形象。

苏秦从师父鬼谷子那里学艺下山之后,本以为学到了师父的谋略,游说的技巧,满怀信心地准备跃跃欲试。

首先要找到目标,战国七雄,唯秦国实力最强,最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要成就大事自然要寻找最好的平台,所以苏秦准备了百斤黄金,身披当时最昂贵的黑貂,并且让书童备好游说需要的材料,既有师父的绝学,也有自己写给秦王的上疏。一切准备停当,告别父母、妻子和哥嫂,骑上骏马,踌躇满志,大有不成功誓不回还的气势。

费了很大气力终于见到了大王,时间宝贵,赶紧献上计策。苏秦说:“秦国有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

然而秦王似乎连正眼也没给以前这位年轻人,只用“愿以异日”一句话就结束他准备许久、自以为必定成功的谈话:“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面庭教之,愿以异日。”

之后苏秦又递交了十几次上疏,当然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最后苏秦黑貂皮袄也破了,金币也用完了,房旅费都没有了,也雇不起挑夫了,最后不得已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惟悴,面孔又黄又黑,很显失意。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经过刻苦学习,头悬梁锥刺股,之后身挂六国相印,权势显赫、威风八面,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莫不望风听从他的号令。路经回家见到家人,父母赶紧用乐队,准备酒席,到距城30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斜着眼睛来看他的威仪,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

再说那张仪本是苏秦同门兄弟,两人在山上就相约要同舟共济。眼见苏秦发达了,张仪当然也来投靠他。然而苏秦有自己的打算,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却也是机缘,六国合纵必须要有人唱对手戏,不然好景不长。

于是苏秦设计百般慢待张仪,却暗中找人帮助他指明出路,并献上路费和相应物资。最后张仪虽历经坎坷来到秦国,心中无限怨恨和愁苦,但最后成功之后他终于得知是苏秦在暗中帮助。从此两人将各位诸侯玩弄于鼓掌之间,天下太平二十多年无战事,享尽人间荣华富贵。

在战国策的另一篇文章《张仪说秦王》中,张仪劝谏秦王:“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此话一出就知道纵横家张仪有多么会说话,他先说自己愿意竭力为大王谋划,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您耐心听我说完。(其实张仪早就做足了功课,不仅吸取了苏秦失败的教训,还自创了一套游说方法)

秦王也不是当初苏秦来访时的秦王了,眼瞅着这些平时服服帖帖的小兄弟们都不听话了,想武力征伐有恐他们联合起来不好对付。现在想起来真时后悔,当初不采纳苏秦的意见是多么荒谬。不过正好眼前又来了位吹牛皮的,就死马当活马医,试试吧。看他态度诚恳,讲错了也不怪他了。

接下来张仪是充分发挥他嘴皮子利索的特点,坚决要把师父的绝学显示出来,还要为师哥报上次的一句话之仇。比如:“天下有三种亡国的情况,而天下终会有人来收拾残局”,还有“我还听说斩草要除根,不给祸留下作为,祸才不会存”等等。

最后张仪发誓赌咒地说:“臣冒死罪,希望见到大王,请大王姑且采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举而瓦解天下合纵,霸王之业不能建立,天下诸侯不来朝贡,那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各地轮流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而不尽忠的臣子。”

苏秦和张仪联手唱了一出双簧,让天下百姓暂时摆脱了战乱,自己也功德圆满,名垂青史,感谢《战国策》为我们记录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让我们至今依然可以了解当年的不见硝烟的战场风云,学习到那些行走在刀尖上的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