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说史春秋,百家争鸣,中原文化也开始走向了大繁荣时期。战国,纷争不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已经初现倪端。战国是奴隶社会开始土崩瓦解的时代,这中间涌现出了太多的能人志士,布衣将相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管理国家也不再是旧贵族的专利。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年,秦王政统一六国开创秦朝,短短多年的历史,却处处充斥着历史的迷雾,关于统一华夏的秦始皇,也是众说纷纭。秦国能够灭亡六国,也非一世之功,而是秦国七八代君主的积累,尤其嬴政用了仅仅九年时间统一华夏,更是让无数人叹服,但我们学过的历史中秦王政灭了魏国之后却出现了一个小意外。这个意外的主角是唐雎,这件意外事件是秦国拿不下区区50里土地的安陵。那么嬴政灭亡魏国后却拿不下其属地安陵,真是因为唐雎的布衣之怒吗?唐雎用布衣之怒威逼嬴政放弃安陵之地,其实只是被虚构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细说这件事情之前,我们还得把目光转移到长平之战前,因为这段时间里有一段秦昭襄王和唐雎的故事。齐楚攻魏,唐雎入秦请求救兵。战国末期,西部强秦已经向东方六国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秦昭襄王采用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进一步加强了对山东六国的蚕食,得一寸土地不嫌少,得一座城池不嫌多。除了蚕食诸侯之外,秦国还不忘挑拨山东六国之间的关系,作为秦国小弟的韩魏,也总被秦国当成离间六国的关系的支点。这次也不例外,魏国充当秦国小弟也开始耀武扬威起来,这让齐楚两个大国很不爽,于是联合发兵攻打魏国,魏国听闻消息,立即向老大哥秦国请求支援,但是秦国只回了两个字:不救。这下可把魏国急坏了,魏王就派出了一个年逾90岁的老头子唐雎出使秦国,魏国真没有人才了吗,确实如此,魏国晚期也就一个信陵君能拿出手了,但他没权力。唐雎作为魏国有名的策士,为了魏国,也没拒绝,拖着垂垂老矣的身体,就西向入秦,还别说,唐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果真说动了秦王,派兵支援魏国,齐楚两军不战自溃,魏国之危舜解(具体唐雎怎么劝说的,参见《史记·魏世家》)。嬴政想灭安陵,唐雎不辱使命。公元前年,秦王政派兵攻灭魏国,魏国有一个属地叫做安陵,这是魏王封的一个君,也就是安陵君,安陵的土地只有方圆五十里,其实也就是一座城池的规模。秦王政就派使者给安陵君带个话:我想用里的土地换取安陵,你可不要推辞哦。安陵君就回复说:秦王以多换少,我觉得很开心,但是这是先王给我的土地,我不能换。秦王政很是生气,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都很熟知的秦王政和唐雎关于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谈话以及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了(具体谈话的内容,如果您已经记不清了,可以参见《战国策·魏策》)。唐雎的故事应是虚构,原因有三。上述关于唐雎的两件事,从秦昭襄王统治时期,到秦王政灭魏国,时间跨度至少有30年,劝说秦昭襄王那时,唐雎已经90多岁了(《史记》曾记载: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也就是说唐雎说秦王政的时候已经有岁的高龄了,现代人都很少有人能活那么久吧,别说古代人了。即使唐雎真能活那么大,我们接着说第二个不合理,那就是秦王政会为了区区50里的土地动用外交手段骗?这应该不现实,秦王政的性格也不是会为了50里给安陵君耍这个心眼,这该多累啊,想要安陵,直接出兵踏平不就行啦。假使秦王确实想给安陵君玩玩政治游戏,我们接着说第三点不合理,那就是唐雎的佩剑,根据《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也就是说唐雎根本没有可能带着剑见秦王政。有人会说,他可能从秦王那里抢到剑啊,这更不现实了,一个多岁的老头子,能从年轻力壮的秦王政那抢到剑,不现实吧,即使秦王站着不动,那么秦王周边的侍臣难道都是吃干饭的不成?《战国策》为什么会虚构出唐雎的故事?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西汉的刘向身为地地道道的汉朝人,有诋毁秦始皇的嫌疑,毕竟这个故事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还一度被收录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塑造秦始皇胆小,怯懦的形象可能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真实的秦始皇并不是这篇故事塑造出来的还会向别人服软的人,当然身为靠嘴巴吃饭的谋士唐雎,你要让他学刺客,估计也学不了吧,毕竟想刺杀秦始皇的人很多,敢这样做的,却只有荆轲一个。纵横家,也就是唐雎之类的策士,从战国时候兴起,在秦汉之际慢慢再无用武之地,刘向虚构出这么一个故事,很可能只是为了提高策士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或者增加自己所著书的故事性。这件虚构的故事为何出现的真实原因已经不能考证了,或许仅仅只是一篇纯文学的作品而已,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飞鱼说:嬴政灭亡魏国后却拿不下其属地安陵,真是因为唐雎的布衣之怒吗?唐雎威逼嬴政放弃安陵之地,是被虚构的故事,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如果真存在布衣之怒,可能故事的主角根本不是唐雎,而是其他人了。关于战国年代的竹简,到现在存世的已经寥寥无几了,秦始皇焚书时曾留下了关于百家学说的一份拓本存放在阿房宫中,但是随着楚霸王的一把火,这些珍贵的资料再也不复存在了,所以对于这段时间的历史,只能从汉代所著的仅有的几部文献中推测。也就是说,不管是太史公的《史记》也好,刘向的《战国策》也罢,对战国的记载由于文献的缺失,也会有不符合真实历史的情况存在。尽管唐雎的故事并不真实,但在文学上却极具艺术性,不得不说,我们曾经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