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史记》,达到了史学的最高成就,令后世史家望书兴叹。不过,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便是《史记)这样的一本巨著,也并非毫无瑕疵。有关孙膑?与庞涓是否在马陵决战一事就疑点重重,令今人争执不休。
庞涓中计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年末,魏国与赵国联合进攻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齐威王为救韩国而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发兵攻打魏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军队放弃韩国转而攻打齐军。
齐威王
齐军军师孙膑献计让士兵佯装不敌,边打边退,第一天的行军营地有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再减为三万灶,这就是著名的行军减灶之计。
庞涓见此情景,喜出望外,放弃步兵,率领其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及至马陵.孙膑在这个地势险峻、道路狭窄的地方设下埋伏。
孙脾命人砍倒棵大树,剥去树皮,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并在树的周围设下埋伏圈。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雕刻
果然,庞涓率领魏军在当晚追到马陵地区,点火看看这树上究竟写了什么文字。庞涓还没有读完书上的字,周围隐蔽的齐军便已万箭齐发,魏军顿时乱成一团。庞涓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拔剑自刎,齐军趁此机会大败魏军。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人物栩栩如生,场面历历在目。千百年来庞涓于马陵自刎成为了定论。不过,史学界对于庞涓在历史上是否指挥了马陵之战还有争议。
各说不一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的竹简。其中有《擒庞涓》一篇,大意为:公元前年,也就是马陵之战前十年的桂陵之战中,魏王派将军庞涓带兵八万进攻邯郸。
齐王闻之,使将军田忌、军师孙膑带兵八万前去救援田忌佯攻平陵(疑即魏军《战国策》中之裹陵)采用所谓“减灶计”宋推南梁诱使庞涓轻骑追击最后在桂陵大败魏军,并擒获庞涓。
《孙膑兵法》为孙膑弟子所记述,桂陵之战中生擒庞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既然在桂陵之战中齐军已经俘虏了庞涓,他怎么还能在马陵之战中再指挥魏军作战呢?如果说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已经中了孙膑伏兵狙击之计,他怎么会不吸取教训,在马陵之战时再次受骗呢?《史记》在《孙子吴起列传》与《魏世家》中多有自相矛盾之处,令今人猜测纷纷。
再来看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的记述,“《纪年》云,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梁于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忌败梁于马陵”。
《史记索隐》
所谓《纪年》即《竹书纪年》,马陵之战距桂陵之战只有十年。在《战国策·齐策一》中,分别对两次战役都有记述。
在《魏策二》中则记载道,魏惠王发动全国军队,由太子申统帅前去进攻齐国。由此看来,魏军的统帅应该是太子申。
魏惠王
《史记·魏世家》对于马陵之战写道:“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庞),军遂大破”由此有人认为庞涓很有可能两次战役都参加了。
不过,他不可能笨到两次犯同样的错误。郦道元的《水经注·淮水注》援《竹书纪年》的记载,在桂陵之战的第二年,魏惠王调用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三国联军,齐国见局势危急,就传楚将景舍在中间调和,庞涓在这时被释放。
不过,《水经注》毕竟只是转引其他书籍中的记载,其真实性如何,魏军将领庞涓是不是被俘而又被释,有没有东山再起并参加了马陵之战,至今仍无法确定。#浓情端午创作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