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颀联韩赵欲覆魏,两家各怀鬼胎难成就,

前言公元前年赵敬侯的迁都邯郸也开始让三晋之首的魏国开始担忧,随后魏文侯出手干预晋国的内政,发兵支持打算留守晋阳的公子朔担任赵君,但是由于此次师出无名而遭到了赵人的顽强抵御,魏国兵败,随后撤军回国,三晋同盟开始出现阴霾。到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消灭了晋国姬姓的后代,彻底瓜分晋国。原本以名义上的晋国中军将兼正卿牵头的三晋同盟逐渐瓦解,甚至开始三家之间开始出现频繁的摩擦。魏二子争位公元前年,魏武侯去世,其两个儿子魏缓与魏罃争夺君位。一个叫公孙颀的人从宋国到了赵国,随后又前往韩国觐见韩懿侯,并提出现在魏国的两个公子争夺君位,而其中魏罃有公叔痤辅佐,拥有上卿就等于室拥有了半个国家,如果在这时候攻打魏罃,那么就一定能够打败魏国。魏缓是魏罃的弟弟,按照《周礼》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说,理应是由魏罃担任魏国的国君,而这时候的魏缓争夺君位,那么其背后肯迪是有人支持的。公孙颀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其很有可能是宋国的使者。在战国初期,三晋同盟主要是向东发展,而宋国、郑国这些国家屡屡遭受三晋的侵犯。魏罃得到了公叔痤的支持,为何会拥有半个国家呢?公叔痤也就是当初用计逼走吴起而担任魏国宰相的人,并且早在魏文侯在位期间,其就在魏国担任大夫,在魏武侯执政期间便担任了魏国的宰相,可以说此时此刻的他在魏国已经是两朝元老举足轻重的人物了。那么得到他的支持,自然在争夺君位上是占有优势的。公孙颀之所以说魏罃获得了半个国家,那也说明在当时的魏国还是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是支持魏缓的,也就是这时候的魏国大臣们已经战队分裂了国家,那么趁机以支持魏缓为由而介入战争,那么颠覆魏氏的政权自然是没问题的。为什么不去支持魏罃呢?首先,魏罃已经是占据了上峰,如果在这时候前去很可能遭到闭门羹,什么也捞不到。其次,支持魏缓一旦战争取得胜利,那么至少可以要求割地,甚至搬出《周礼》的说辞,到时候原本在魏国处于弱小的魏缓将沦为丧家之犬,那么取代魏氏的政权也是轻而易举。韩赵两家的心思据《史记》记载,韩懿侯听到公孙颀的建议之后很是高兴,并且立即派遣使者前往赵国,跟赵成侯联合起来攻打魏国,并且很快便取得了胜利,魏罃被围困在浊泽一带。尝得甜头后的韩懿侯和赵成侯两人开始讨论接下来如何处置魏国。可见韩赵两家在这件事情上实际上还没有达成一致,两家都没有经过讨论就直接出兵攻打魏国,也表明这两家对之前强大的魏国还是很不满意的。赵成侯认为,这时候应该乘机除掉魏罃,然后让魏缓担任魏国的国军,并割地表示酬谢,然后大家退兵。但是韩懿侯却提出,如果在这时候杀死魏罃,那么各国诸侯一定会指责韩赵残暴而贪婪,倒不如现在将魏国一分为二,让魏罃和魏缓各领一份,让他们比现在的宋国和卫国还要弱小,那么大家就再也不用担心魏国会威胁到两家了。从赵成侯的谈话中不难看出,赵氏当初迁都邯郸实际上就是为有朝一日吞并魏国而扩大自己的版图,扩张而兼并魏国自然是赵氏政治蓝图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这也就是为什么赵成侯没有和韩懿侯达成统一的意见就迅速出兵的原因。只可惜生米到底是没有煮成熟饭。韩懿侯的想法也很明了,魏氏固然强大,但是赵氏同样强大,三晋当中韩氏最弱,如果在这时候让魏国彻底覆灭,那么韩氏也必定被赵氏吞并。但是眼下魏国盛气凌人,自己同样危险,因此韩懿侯并不想在这时候覆灭魏国,而是希望将魏国瓜分,而杵在赵氏门前的自然是比较强大的魏罃,自己则是在后方慢慢磨魏缓。魏氏侥幸保全两家自始至终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面对赵成侯的坚持,韩懿侯无奈之下直接撂挑子了。于是带兵连夜撤回韩国。赵成侯一看,没有韩国的帮助,自己和魏罃继续开战必定是两败俱伤,想要杀死魏罃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所以就只好悻悻地带着人马回去了。韩赵两家各怀鬼胎,意见的不同意导致魏氏得以保全。当初的浊泽之战也没有伤及魏国的根本,随后魏罃平定魏国内乱而升任国君,史称魏惠王。在《竹书纪年》中又称梁惠成王。魏惠王即位第二年,魏国出兵相继攻打韩国和赵国,三晋之间的战争也从这时候开始逐渐频繁。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韩国由于本身的弱小逐渐开始向魏国靠拢,并邦族魏国抗击秦国。公元前年,魏国的三朝元老公叔痤去世,在此之前,他曾率军攻打韩赵联军取得胜利,之后归功于被自己一手陷害而流亡楚国的吴起,吴起在魏国的后人得到封赏。但是这件事是记载在《战国策》上,说的很有可能是浊泽之战,说胜利,自然是假的。当然就后来的商鞅一事上还是可以看出,步入老年的公叔痤还是为自己曾经的罪孽做出过弥补。个人拙见韩赵的各怀鬼胎致使魏国得以喘息,但是他们两家的操之过急也让三晋彻底走向了分裂,这也为后来秦国的发迹埋下了伏笔。吴起在魏国的后代应该是得到了封赏,这自然是归功于公叔痤,打败韩赵联军是假,使赵氏忌惮魏国的实力而退军是真。《战国策》中对公叔痤的大写特写主要还是因为后来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因为是公叔痤第一个看出了商鞅的才能,并且安排商鞅离开了魏国。参考文献:《史记·魏世家》《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