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在去世之前,曾经想传位给商鞅,战国策中记载了此事。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这里秦孝公说道: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这段记载非常的奇怪,按照中国古代王朝家天下的继承模式,秦国的历代国君必须是秦国公室子孙。就算商鞅变法取得空前的成功,就这样把历代祖先创下的多年秦国基业托付给一个外姓族人,可能性几乎没有。那么,秦孝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举国托付,千古君臣典范
不管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剧情演义,还是真实的历史事实。秦孝公和商鞅亲如兄弟胜似兄弟,一点不为过。
两个人一起携手二十年变法强秦,没有足够的信任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临死的时候,举国托付,更多的是感谢商鞅为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一种礼节上的行为,同时也要看商鞅的表现。
二、道德捆绑商鞅,同时防止权臣篡国
商君作法自毙,连自己住客栈都因为没有铭牌而无法入住。可见,秦国新法已经根基稳固,深入人心。商鞅的作用相对来说正在变小,威胁反而变大。说白了,商鞅变成了秦国的精神领袖。掌握这么大权柄的人,如果心有二心,在秦国发动政变,其后果难料。索性,直接摊牌让大家都知道,我本来就想让商鞅接掌君位,是他不想做君王。这样,如果你后面真的发动政变,发难秦国公室子孙,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三、暗示继承君王,杀死商鞅
前面说了,商鞅的能力和权力已经足以接掌国家公器,那么作为继承人的秦惠文王,你应该怎么做?不需要我这个君父来说了吧。
秦孝公肯定是没法杀商鞅,不然秦国的法理道德沦丧,为其他国家所不齿。秦惠文王没有这个顾虑,而且秦惠文王跟商鞅还有私仇(公子虔受劓刑被挖去鼻梁)。个中微妙,自己就能体会出来。
小查点评
对于《战国策》的这段历史记载,小查认为应该是虚构故事,国家公器不可能如此儿戏,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一个不可能给,一个也不可能接受。传统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书中不少篇章内容荒诞,缺乏历史依据,说是历史,其实更多是文学故事。
所以,小查更多的是觉得这段记载是寄托了人们对这对君臣的无限褒奖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