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调歌头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

《水调歌头》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这首词是辛弃疾隐居带湖时,送别友人杨民瞻的作品(杨民瞻事迹不详)。辛弃疾初到带湖时,居住的宅第是雪楼,后来,辛弃疾在江西铅山县发现了一处泉水,“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辛弃疾发现这处泉水后,决定在此建立新居,因为它的形状如瓢,所以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为它取名瓢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月如磨石上的蚂蚁,不停转动,世事也无常,不断创造,不断消亡。你看那屋檐外的滚滚江水,不停地向东流去。我已经隐居此地,半夜在瓢泉听风赏雨,春天来到时在雪楼欣赏花草。年纪大了,也常有人问我身体是不是还好,我也无大恙,归隐后,都是躬耕田园,自食其力。

你壮志难酬、宦游在外,一定经常梦见故乡吧?如今你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你回家乡后,会吃黄鸡,喝白酒,参加村社祭祀,过上安详的日子。战士手持长剑,却不能上场杀敌,朝廷的求和派就只知道空谈,丝毫不想收复沦陷的西北大地。希望你能完成统一大业,然后功成身退,驾一叶扁舟,从此“江海寄余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月如磨蚁”出自《晋书天文志》:“日月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如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急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旋焉。”这里用来比喻时光流逝。“檐外江水”、“滚滚东流”与前面的日月、万事,都是在感叹时光飞逝,抒发壮志难酬的愁绪。这几句少了辛弃疾词中贯有的豪放、洒脱,多了几分忧伤、悲叹。之后“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这几句回到自身,他寄悲愤于自然风光中,用闲情逸致消除悲愤。瓢泉的风雨,雪楼的花草,非常淡然、超脱。“菟裘”出自《左传》:“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矣。’”鲁隐公曾命人在菟裘建宅,以便隐退后居住。后来就把菟裘称为隐居后的居处。结合“老子已菟裘”句来看,辛弃疾虽然此时在瓢泉听风雨,在雪楼赏花草,这应当是他功成名就隐退才该做的事,如今罢官闲居而做,可以看出他内心是不甘心的。“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用了李衡的典故,《襄阳耆旧传》记载,李衡为丹阳太守,派人到武陵龙阳汜洲作上宅,中橘千株,临死,告诉儿子说汜洲有千里木奴,不责汝食,岁上匹绢,亦当足够用。这里跟前文的“菟裘”典故连起来,都是在表达辛弃疾退隐的决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片写友人杨民瞻,“梦连环”出自韩愈的《送张道士》:“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类似的诗句还有黄庭坚的“昨宵连环梦,秣马待明发”。“歌弹铗”用的是战国时期冯谖的典故,《战国策齐策四》记载,冯谖道孟尝君手下做食客,因不受重视,终日粗茶淡饭,于是冯谖就弹铗唱歌,向孟尝君要鱼、要车、要养家,孟尝君都一一满足他的要求,后来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夺回齐相宝座,安居高位数十年。“赋登楼”用的是东汉末年的典故,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天下大乱,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避难荆州,曾登楼作《登楼赋》,抒发他的怀才不遇和思乡之情。辛弃疾这里连用了三个典故,道出杨民瞻的怀才不遇以及宦游在外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是在说他自己的遭遇。“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这是想象好友回到家乡后过着安静祥和的乡村生活,这也是当前辛弃疾的生活状态。

但他们并没有习惯这样安逸的生活,他们的内心还藏着一把长剑。“长剑倚天谁问”,这是化用宋玉《大言赋》中的“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辛弃疾、杨民瞻他们手持长剑,空有报国之心,却无人问津。“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出自《晋书桓温传》,王衍字夷甫,是晋朝的清谈家,他任官不理政事,致使国家败亡。桓温北伐后,与部下登楼远眺,感慨道:“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认其责。”这里用夷甫来比喻南宋朝廷的当权者一心求和,讽刺他们误国。“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这两句是辛弃疾等人的美好憧憬,当统一国家的大事完成后,他们就退隐泛舟五湖。自春秋以来,范蠡助勾践完成复国大业后,携西施泛舟五湖而不回,驾舟泛湖几乎就成了退隐的代名词了。

这首词开始是词风是比较淡然哀伤的,到最后还是如以往辛词一样豪放、潇洒,“长剑倚天”、“西北神州”,多么的旷达豪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