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字夷吾,因而也被称作管夷吾。春秋时期在其好友鲍叔牙的推荐下,开始辅佐齐桓公。担任齐国的相国。
管仲针对当时国家的赋税收不上来,农民的负担过重的问题。
管仲采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的政策,所开垦的荒地归农民私有。农民私有的耕地多了,国家的赋税来源也就多了。
对于赋税问题,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即按照土地的优劣程度,来决定征收赋税的数量。这样做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国家的赋税。
对于国家的管理,管仲采用军政一体的管理方法。他把齐国人分为市、农、工、商四个行业。每个行业的人都必须住在规定的地方,不能迁移不能转行。首先在齐国建立了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具体的管理措施见下图。
士农工商按行业管理示意图。关于增加国家财政问题,管仲提出了盐铁专营政策。即盐和铁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东西有国家所有。盐和铁的生产,交给民间经营。然后国家按一定的价格统一收购和统一销售。这样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民间的收入也相应的增加了。今天的国家所有,个人承包就是管仲政策的翻版。
齐国位于山东半岛,捕鱼业和煮盐业非常发达。为了促进齐国的商业繁荣,管仲规定,凡是出口的外面的鱼和盐,不受关税。其余物品适量收一点关税。而对于外国商旅,管仲则规定,管吃管住,人手不够时还可以免费提供。管仲甚至还在齐国的都城建立了官营妓院。管仲用这些措施吸引外来商人,并大收其税。“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齐国的商业非常发达。
《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国的都城临淄的居民人数达30万之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最繁华富足的城市。
齐国都城示意图为了提高人民的素质,管仲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言以蔽之,还是要发展农业。
为了防止粮食价格波动,管仲在齐国建立了许多国储库。当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上涨时,管仲便从国储库里拿出粮食投放到市场,以抑制价格的上涨。反之,当粮食价格下跌时。管仲便从市场上收购大量的粮食,以充实国储库。从而保证了粮食价格的稳定性。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当遇到灾年时,粮食欠收。农民的收入锐减。这时管仲便开始用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量地修建宫廷楼阁。使农民有了工作,有了收入,生活有了保障。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的综合国力,当时据第一。齐桓公“不战称霸”。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称霸管仲的以农为本,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政策一直为后世所借鉴。在国家经济繁荣的时候,管仲还鼓励人们消费,这和今天的刺激内需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管仲的弟子所绘的管仲像同样,管仲提出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既要抓物质文明,又要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路又是一脉相承的。
管仲作为千古一相,名至实归。他的许多思想和观点都是相当超前的。
管仲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