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兴濂 董向前
毛泽东从学生时代就研读中国古籍,从事革命活动后一直是史籍陪伴,以至在文章和讲话中,言必引古诗典故;他还向全党发出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的警告。毛泽东曾把《资治通鉴》读了17遍,把“二十四史”读了3遍,把《红楼梦》读了3遍。仅《毛泽东选集》引用的古书古句,就达上千条之多。彭德怀说:“在党内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只有毛泽东一人。”毛泽东鉴古观今,以史资政,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境界。
借鉴古籍指导革命
毛泽东自幼熟读孔孟学说,经过革命斗争实践,毛泽东已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随时结合形势和工作的需要古为今用。
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种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精神,深入群众,搞社会调查。年3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深入湖南农村,实地考察了湘乡等5个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劝告党的每个成员:“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每个地方去走走,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
年秋到年3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依靠人民,以弱击强,先后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三次、第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创造了世界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一军事思想,在后来毛泽东指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得更加得心应手、淋漓尽致。毛泽东利用“曹刿论战”来阐发的战略防御原则,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军由弱转强、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法宝之一。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尤其是《孙子兵法》的运用、继承和创新。从这部“中国古代第一兵书”里,毛泽东不仅吸取了丰富的军事理论素养,同时也受到了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启发。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理论来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如《军事篇》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始记篇》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谋攻篇》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毛泽东深刻地领会到这些军事基本原则的含意,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古代兵家的军事理论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延安保卫战”取得了全胜,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年12月,毛泽东在谈到战略退却时写道:“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扩大土地,还是赚钱生意的。”这里,毛泽东就是运用了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
年7月7日,华北联大举行开学典礼,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在演讲中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黃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毛泽东引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神话故事,借题发挥,精练地把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概括成“三件法宝”,给了即将奔赴前线的师生以启发和力量。
年,抗战形势明显好转,针对蒋介石不打日本而消灭边区的企图,毛泽东在《质问国民党》一文中,说:“假如你们也没有什么对付日本人的蒙汗药、定身法,又没有和日本人订立默契,那就让我正式告诉你们吧: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这前一个故事,引自《战国策·燕册二》;后一个故事,则引自《庄子·山木》。这两个古代典故的引用,把当时抗战的形势和三方面的利害关系分析得再透彻不过了。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他还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励人们坚定信心,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夺取革命胜利。
运用古籍资政治国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中,仍不忘研读古籍,从中汲取经验,并运用到治国大业中去。
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杀了几个有功之臣也是万般无奈。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惩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时我讲过,杀他们两个,就是救两百个、两千个、两万个啊。我说过的,杀人不是割韭菜,要慎之又慎。但是,事出无奈,不得已啊。问题若是成了堆,就是积重难返了啊。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可他面对那样一个烂摊子,只好哭天抹泪走了哟。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不过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
年,毛泽东视察河北定县农业合作社,当听到汇报成立大社时,他向乡干部说:“你看过三国没有?《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听取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汇报时,毛泽东也引用这句话,来说明他实现社会主义工商业、农业改造的思想。毛泽东还对西南的领导干部说:“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他还说,刘备得了孔明如鱼得水,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干群关系像鱼水关系一样,我们的事业就好办了。如果不与群众打成一片,迟早要“霸王别姬”。毛泽东巧妙地穿插着历史典故,把道理讲得很透彻。
年3月18日,毛泽东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般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什么叫拼命?《水浒传》上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个‘拼命’。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毛泽东引用石秀的例子,意在用石秀把个人性命置之度外的精神,要求大家要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保持过去的优良作风,警惕革命意志衰退。
上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借鉴《明史·朱升传》中“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根据国内外形势,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决策。深挖洞,是为了备战,防止敌人入侵,尤其是空袭;广积粮,是为了备荒,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称霸,是向世界表示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的立场。
在认真作自我批评、严格自律方面,毛泽东在党内堪称典范,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毛泽东多次引用《吕氏春秋》上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说,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经常地整顿作风,反对官僚主义,防止脱离群众,防止腐败变质。
毛泽东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从进北京的那一天起,他就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我们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出好成绩。”毛泽东从李自成起义失败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从“触龙说赵太后”看到防止蜕化变质,从李斯的《谏逐客书》想到精兵简政,从周瑜“是个青年团员”提出要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可以说,毛泽东从古籍中为治国理政的方针路线找到了很多理论依据和策略。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熟读中国古籍,通晓中国历史,一直是毛泽东进行思考、形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多次向全党讲:“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号召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两天两夜没有入睡。后来他又大病一场,得了白内障,视力减退了。嗜书如命的毛泽东不能没有书读,在患眼病情况下,他还让身边人读给他听。做白内障手术后,毛泽东视力有所恢复,但远不比以前,所以他要求组织一些专家校点注释并印刷古代历史文献,正文用四宋,注文用小四宋,后来正文二宋,注文三宋,最后成为特制的36磅长宋字体版本印刷。这就是年10月至年6月,毛泽东在特殊政治背景和健康不佳的情况下印制的“大字本”古籍。这批大字本当时印刷的数量极少,一般只有5份至7份。包括史传、政论、辞赋、诗词、散曲等体裁,共86篇。
毛泽东读《晋书》中的《谢安传》,当时东晋在江南,北方苻坚百万大军压境,江南处于弱势,如何能以弱胜强,克敌制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国家危难之际,谢安出山,率侄子谢玄迎战苻坚于淝水,最终使东晋政权稳定,得以偏安于江南。毛泽东让中央政治局成员都读《谢安传》,他还在会议上向大家具体讲解。当讲到中苏关系紧张时,他对周恩来等人讲:谢玄是能征善战的勇将,在前方起了打败苻坚、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的关键作用。要冷静沉着地应付北方边境陈兵百万的苏联军队,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年10月1日,毛泽东又布置注释《晋书》中的谢安、谢主、桓伊、刘牢之传。毛泽东用《晋书》中的传记,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年12月,毛泽东读屈原的《天问》和柳宗元的《天对》的注释。《天问》是屈原在被放逐后,提出的关于宇宙、自然、历史的一系列问题的一篇奇文;柳宗元的《天对》对屈原的《天问》作了回答。毛泽东读这些古籍文章,并布置中央有关人员都看这些文章,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形势和国家前途的忧虑,反映了他对当时干部群众思想动向的担心,也反映了他试图从批判唯心论、形而上学的宏观视角,回答和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
毛泽东在号召全党“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强调要读点历史。年12月31日,毛泽东要求高级干部好好读点历史书,不要只武不文,并布置了《三国志·吕蒙传》的注释工作。吕蒙本是武将,却善于读书,“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年7月,他又布置了《晋书·刘元海载记》和《史记》陆贾、灌婴、黥布、周勃等人的传记注释工作。毛泽东在接见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时,曾引用了“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这句话,而且说要把“鄙”改成“恨”字。他希望能造就出一批文武兼备的人才。
鉴于“文化大革命”中曾打倒一批老干部,毛泽东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要求“左”派正确对待“解放”出来的老干部。这期间毛泽东布置了《史记·项羽本纪》《三国志·张辽传》《三国志·张郃传》《旧唐书·季愬传》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毛泽东用这些历史人物告诫人们,要争取和团结曾反对过自己的人,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毛泽东重新任命邓小平为副总理,正确对待文革中受到冲击的老干部,希望受到迫害的老同志要振作精神,重新革命。
这个期间,毛泽东还布置了《旧五代史·李袭吉传》《史记·汲郑列传》和《史记·陈丞相世家》的注释工作,这些古籍文章都是联系现实的有针对性的历史反思。
以古籍慰藉心灵
毛泽东晚年的身体每况愈下,每到开春和入冬时节总要生病,又患了老年白内障,动了手术。年7月,毛泽东到长沙养病,年5月回京。在这期间,毛泽东的感情上掀起巨大波澜,政治、社会、理想、现实、疾病、家庭、壮志、暮年,造成他错综复杂的心态和至深且巨的精神创伤,但深厚的历史人文修养,使他能够从中国古典辞赋诗词中寻求到心灵的抚慰。从年5月至6月,他布置注释和阅读了庾信、谢庄、谢惠连、江淹、白居易、陆游、张孝祥、陈亮、辛弃疾、张元干、蒋捷、萨都剌、洪皓、汤显祖等人的辞赋诗词散曲达35篇,从中可以窥见他在晚年岁月的复杂心态。
年5月,毛泽东布置注释了庾信的《枯树赋》、谢庄的《月赋》、谢惠连的《雪赋》、江淹的《别赋》《恨赋》。在《枯树赋》里,毛泽东联想饱经风吹雨打、水火摧残、虫蚀鸟啄的老树“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的惨状,从心底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喟叹。《月赋》寄寓的是“悄焉疚怀,不怡中夜”的凄情,可以想象毛泽东长夜不寐、百感交集的情景。在读《雪赋》时,伟人发出“岁将暮,时既昏,寒云炽,愁云繁”的感伤。《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则抒发了他晚年“摹暂别之状,写永诀之情”的哀伤。《恨赋》中的“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则是倾诉人生暮年之无奈。
毛泽东一生喜爱梅花,写的诗词多次以梅花为题旨;晚年由于健康原因,诗兴衰退了,已经写不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咏梅诗句了。然而傲雪斗霜、高洁芬芳的梅花,仍寄托了他的理想人格和高尚情操。年三四月间,毛泽东读了洪皓的《江梅引》、蒋捷的《梅花引》,以寻求精神寄托。“空凭遐想笑摘蕊,思回肠,思故里。”“更有胡笳,哀愁泪沾衣。”梅花勾起毛泽东的万千思绪:“忆旧游,旧游今在否?”“都道无人愁似我,今依雪,有梅花,似我愁。”往昔的追忆,近况的哀愁,以高洁的梅花自喻,表达了伟人孤寂中坚贞不屈的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却又疾病缠身,毛泽东在经受成功与挫折、无限事业和有限生命的矛盾之后,在已不能动笔的情况下,只能把万种情思寄托于古诗词中。
年三四月间,毛泽东还曾读了汤显祖《邯郸记》中的“度世”、王安石的《桂枝香》,表达了“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的心态,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则表达了他“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寒”的情怀。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成为毛泽东壮志未酬、悲怆胸怀的知音:“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愠英雄泪!”“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年五六月间,他读张元干、陆游的诗词,“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他痛感自己晚年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但又能向谁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他在读吴潜的《满江红》时,隐含着对国事的忧虑:“叹十年心事,休休莫旬。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他还借西施在平吴后驾一叶扁舟翩然而去的故事,寄托了“莫道功成,青逐鸱夷去,(算)回头只有烟波路”的心愿。
毛泽东一生斗志昂扬,乐观向上,晚年借古典辞赋诗词慰藉心灵,以寄托壮志未酬的遗憾,特别是对中国未来的忧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令人感慨、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