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它是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的典故。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象征,也被列入了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故事其实是史书的误传,真相远非如此。事实上,当时的齐国并没有真心救赵,而是趁机攻打魏国的薄弱之处,从中渔利。而赵国也并没有因为齐国的援助而摆脱危机,反而被魏国攻陷了都城邯郸,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这样看来,“围魏救赵”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而真相却是“落井下石”和“渔翁得利”。那么,这个故事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史书的误传我们常见的关于“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战国策·齐策》两部史书。
当时的情况是:魏国攻陷了赵国都城邯郸,然后撤军回国;在路上遇到了齐国的伏击,在桂陵被打败。这样看来,似乎是齐国用围攻魏国的方式来解救赵国的危困。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时间和地点,就会发现这里有很多疑点。
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战国策·燕策二》两部史书的记载,当时赵惠文王准备出兵攻打燕国,燕国派苏代来劝阻赵王,并用“鹬蚌相争”的寓言说服了他。
而苏代来到赵国劝说赵王的时间是公元前年二月。也就是说,在公元前年二月之前,赵惠文王还没有放弃对燕国的进攻计划。那么,在公元前年十月之前,他怎么可能就已经被魏国围困在邯郸呢?显然,《史记》和《战国策》对于时间上的顺序有着严重的错误。
地点上也有不合理之处。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记载,齐国的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在攻打魏国时,先是用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应为平陵),然后绕道直插大梁。
而根据《战国策·齐策》的记载,齐威王和大臣段干纶在讨论救赵的问题时,也是决定派兵南下攻打襄陵(应为平陵)。这样看来,齐国的主要目标是魏国的都城大梁和平陵。而平陵和大梁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距离赵国都城邯郸有近千公里的距离。
那么,齐国如何在短时间内从平陵或大梁赶到桂陵呢?而桂陵又在哪里呢?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记载,桂陵是在“河阳之北”。而根据《史记·地理志》的记载,河阳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
也就是说,桂陵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北部。那么,这样一来,齐国从平陵或大梁赶到桂陵,至少也要走上几百公里的路程。而魏国从邯郸撤军回国,只要沿着黄河一路向东,就可以到达平陵或大梁。
这样一来,魏国的撤军路线比齐国的追击路线要短得多。那么,齐国如何能够在桂陵截击到魏国呢?显然,《史记》和《战国策》对于地点上的描述也有着不合逻辑之处。
我们可以看出,《史记》和《战国策》对于“围魏救赵”的故事有着明显的误传和漏洞。它们没有反映出当时的真实情况,而是为了美化齐国和赵国的形象,夸大了齐国对赵国的援助,掩盖了赵国对燕国的侵略,淡化了魏国对赵国的胜利。
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体现出齐、赵两国对抗秦国的正义性和团结性,以及突出孙膑和苏代等人的智谋和才能。但是,这样做却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误导了后人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
二、真相的还原既然《史记》和《战国策》对于“围魏救赵”的故事有着误传和漏洞,那么我们如何还原当时的真相呢?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其他一些史料可以参考。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史料就是《资治通鉴》,它是北宋司马光所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涉及从周太王到宋神祥三年的历史,共计三百零四卷。
《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权威和客观的史书,它不仅广泛引用了各种史料,而且还对其中的错误和矛盾进行了纠正和评判。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资治通鉴》来还原“围魏救赵”的真相。
在公元前年二月之前,赵惠文王并没有被魏国围困在邯郸,而是准备出兵攻打燕国。而魏国也没有派兵攻打赵国,而是用计谋诱使赵国先攻燕国,然后趁机进攻赵国。这样一来,《史记》和《战国策》对于时间上的顺序就有了明显的错误。
而且,齐国的大臣段干纶还明确地说出了他们的用心:如果救赵,则不能得到魏国的土地;如果不救赵,则可以得到魏国的土地,那么《史记》和《战国策》对于动机上的描述也有了明显的偏颇。
在公元前年十月之后,齐国才与魏国在桂陵(应为马陵)交战,并大败了魏国。而这时,赵国已经被魏国攻陷了邯郸,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而且,齐国与魏国的战斗地点也不是桂陵,而是马陵。马陵是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距离平陵(应为襄陵)有近百公里的距离。
齐国并没有在桂陵截击到魏国,而是在马陵追击到魏国。
而且,齐国与魏国的战斗时间也不是公元前年十月,而是公元前年十月。《史记》和《战国策》对于地点和时间上的描述也有了明显的错误。
《资治通鉴》对于“围魏救赵”的故事有着更加真实和客观的还原。它反映出当时的真实情况,即:齐国并没有真心救赵,而是趁机攻打魏国的薄弱之处,从中渔利。
赵国也并没有因为齐国的援助而摆脱危机,反而被魏国攻陷了都城邯郸,遭受了重大的损失;魏国虽然在马陵被齐国打败,但是仍然保住了对赵国的胜利。“围魏救赵”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而真相却是“落井下石”和“渔翁得利”。
通过对比《史记》、《战国策》和《资治通鉴》三部史书对于“围魏救赵”的故事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史书并不一定都是真实和客观的,有时候也会有误传和漏洞。
因此,在阅读史书时,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其中的内容,而要多方面地考察和分析,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同时在写作史书时,我们也不能随意地篡改或歪曲历史,而要尊重事实和真相,才能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从历史中学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