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战国策》第一篇文章就是《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的故事,里面说的是周室衰弱的时候,其大臣颜率仅仅以自己的口舌去齐国游说,借助齐国之力便令秦军退去,而之后又是颜率凭自己的口舌,令齐国国君打消了索要九鼎的故事。下面请仔细阅读故事全文:秦国发兵到了东周城下,威胁周天子,向周天子索要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宝——九鼎,周天子为此忧心忡忡,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大臣臣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臣前往东去找齐国借救兵。”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发兵到东周威胁天子,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想尽了对策,最终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贵国将因挽救面临危亡的周室而美名传扬;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愿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听了很高兴,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并率领五万大军前往救助东周,秦军看到强大的齐国派出大军,立即退兵回秦。当秦军退兵后,齐王就向周室索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天子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再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我东周全靠贵国的义举,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可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就不可能再出来了。”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接着说:“我们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忧虑。因为九鼎不像醋瓶、酱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乌鸦飞、兔子跳、骏马驰那样迅速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更是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这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是不想把九鼎送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随时可迁移九鼎送给大王。”齐王听颜率这么说,而自己也确实没有合适的路线往回运送九鼎,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仅仅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就完成了百万军队也难以完成的事,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正所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颜率不愧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他在向齐国借兵的时候,已谋划好怎样收场。他以道路这样的小借口,使齐王的非份之想落空。道路运输问题确实是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所以颜率也并没有失信。颜率也不算是欺骗,因为齐王已得到美誉,而且齐王作为诸侯国在道义上本就应该帮助东周。史家之韵——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韵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