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的“蹴”,踢、踏也;“鞠”者,实心球也,外包皮革,内充毛发。因此“蹴鞠”就是古人用脚踢、踏皮球的活动,类似于今天的足球运动。
“蹴鞠”在我国古代特别受欢迎,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一例外都是狂热粉丝。
“蹴鞠”一词最早始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述:西汉著名的医学家淳于意,曾经给安陵阪里公乘(西汉第八等爵位)项处看病,此人患有牡疝(shàn)病,不宜剧烈运动,否则性命难保。但项处痴迷蹴鞠,不遵医嘱,不听医劝,仍然外出踢球,结果口吐鲜血,不治身亡。这位仁兄是有史可查的我国第一位狂热足球迷。
《战国策·齐策》和《史记·苏秦列传》也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公元前3世纪初,苏秦为了连横抗秦,来到齐国都城临淄成功说服了齐宣王,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里的“踏鞠”就是蹴鞠。这些史料表明,早在战国时期,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因此,在年国际足联成立百年庆典的闭幕式中,中国山东临淄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的起源地。
两汉时期蹴鞠运动发展很快
蹴鞠在汉代发展成为一项专业化的运动。因为汉高祖刘邦是一名“超级球迷”,所以皇宫内出现了专门的“足球场”,即“鞠城”,四周还设有围墙和看台。桓宽的《盐铁论》中记载,西汉社会海晏河清,贵族和百姓“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蹴鞠运动的兴盛,于是就有《蹴鞠二十五篇》来专门论述这项运动,可惜早已失传。之后,刘向将蹴鞠推广到军中,用以练兵。他在《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蹴鞠象征“兵势”、有助于训练武士,还可以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今军无事,就使蹴鞠”,就是当时军中普遍现象。《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记载,霍去病深入漠北,追击匈奴,远离大后方,粮草陷入危机,他仍然率领士兵在大草原上蹴鞠以提高士气。
唐朝蹴鞠迎来发展高峰
唐朝出现了充气球,质量轻巧,更适宜运动。李唐王朝的皇帝几乎都是球迷,唐太宗、唐玄宗就酷爱看蹴鞠。唐文宗甚至常爬上“勤政楼“去看人家蹴鞠和摔跤。唐僖宗还亲自加入球队,充当先锋。末代皇帝唐昭宗被朱温胁迫迁都洛阳时,一路不离不弃的就是陪他蹴鞠的恶少,君臣感情十分深厚。
历史上我们熟知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王维等都是蹴鞠运动的爱好者。李白诗云:“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白居易写道:“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王维惊呼:“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感慨:“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唐朝的球场已出现了真正的球门,时人称为“毬门”。根据不同的玩法分为“单毬门”和“双毬门”。“单毬门”为古代最常见,场地中央放个球门,上面有个门洞,双方竭力往里面踢,谁踢进去谁得分。而双毬门玩法,就是要把球踢进对方的球门,还设有门卫防守,和现代足球十分接近。
唐朝女子蹴鞠开始出现
女子蹴鞠不用球门,人数也不定。有单人踢球表演的叫“打鞠”,有二人对踢的叫“白打”,也可以多人对踢的叫“场户”。大唐最出名的皇家女子蹴鞠队,据说就是武则天筹备组织的。据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载,唐玄宗经常陪杨玉环看宫女“白打”表演,有时不过瘾,还亲自下场。
宋朝蹴鞠职业水平最高
北宋苏汉臣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赵匡胤是个疯狂球迷,尤其擅长“白打”,就是今天的“花式足球“。
古代第一位球星非高俅莫属了。此人虽然声名狼藉,但蹴鞠的技术是相当了得,放到今天也是妥妥的顶尖高手。又碰上宋徽宗赵佶这么个铁杆球迷,自然就臭味相投了。靠踢球的本事,仕途平步青云,官至太尉,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了。
据说,“靖康之难”后,金兵掳走宋徽、钦二宗,还顺手带走了一支12人的球队,皆因他们的脚下功夫高超。
最早的足球俱乐部:齐云社
宋朝出现了全国性的蹴鞠艺人组织—齐云社。有了全国性的蹴鞠比赛—山岳正赛。齐云者,形容球踢得高入云霄也。
齐云社又叫“圆社”,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霍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竞集,如绯绿社(杂剧)、齐云社(蹴毬)”。当时社会流传着“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的说法。
山岳正赛就是齐云社组织的,每年举行一次,目的是对蹴鞠艺人的水平进行评价和考核。比赛时,通过二人白打蹴鞠的方式确定艺人的技术等级,裁判则由齐云社派人担任。
齐云社有自己的社规,规定参赛的人数、比赛规则等,参加齐云社的人,要严守社规,如不许有危险动作,“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不准赌博,不准花天酒地,要尊敬师长,谦让诚实等
明清时期蹴鞠没落现代足球诞生
明代,蹴鞠仍广泛流行。《明史》记载,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朱元璋认为这是“玩物丧志”,所以称帝后下旨禁止军人和官吏蹴鞠,“蹴圆者卸脚”,但不影响民间百姓的热爱。
#回家的路上就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