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批评要强调方法
■杨树岳
在今天信息高度发达、教育全面普及、相应书法文化普遍缺失的大背景下,书法的优劣谁说了算,书法批评该如何开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前几天,接到两个老同事的电话,他们推荐同一个老年书法爱好者加入县书协,且异口同词:“我看他写得非常不错!”这两位老同事都是非书法工作者,连起码的爱好者也算不上,竟然肯定地评价别人:“写得非常好。”这个好的标准是什么?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还是有科学依据?显然,这是他们凭主观臆测所下的结论。当前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面对一件书法作品,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好像是专家、行家,都可以对其指点一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在网上看到许多帖子最后作出的结论:网友怎么怎么说、网友以为等。这些“网友”的书法艺术审美达到什么水准?不得而知。
造成这种不健康批评氛围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作者的心态。部分作者过分自信,不深入临帖,不研究书法传统,不研读书法史,有的人半辈子学一种帖,还没有临像,甚至还没有掌握基本的临帖方法,就觉得自己书写的就是准则,其余的均不入流。二是批评者的心态。一些批评者不能客观地从书法史、书法本体语言来评价一件作品,自以为是,甚至对一些书法作者进行人身攻击,以个人的好恶来衡量他人的书作。这类批评者有些是书法圈内人,有些是圈外人,可能书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太紧密,无论是谁,只要谈起书法都能说上几句。
其实,书法批评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首先,批评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要抱着帮助他人发现问题的态度去批评,这样当事人就容易接受。其次,要讲究策略,把问题讲明白,对方还乐于接受,并且会感谢你,这就是高手。《战国策》中有篇著名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触龙的谈话艺术值得批评工作者借鉴。第三,批评者必须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感知大时代的精神脉搏和熟悉国家的文艺政策,这样才不会说外行话,也不会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偏差。
批评是最大的关爱。就像教师这个职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使其健康成长。有了诲人不倦的良师(批评者),才能学而不厌。当代书法的发展需要批评,更需要高质量的、善意的批评。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