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称谓是怎么来的,同为东周王朝春秋与战

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标志着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史学家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因为儒家典籍《春秋》记述了这一时期历史而得名。战国也是因为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战国策》又称《囯策》,是西汉刘向修订的囯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策”论,约十五万字。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六国,战国时期内容占有绝对比重。因此史学家将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战国时期。

史学家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春秋时期是延续西周制度量的变化,战国时期是改变社会制度质的变化。

西周初期,周成王大分封,将全国分封给71个诸侯,其中姬姓占53个,之后的周王室又分封一些诸侯,大部分还是分封给姬姓后裔,姬姓基本上统治了全国。这些诸侯按照周朝礼制世代相传。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历三百多年。此时,周王室日渐衰微,对各诸侯国统治力越来越弱,王朝出现了权力空档。发展较好、实力较强的的诸侯国通过武力讨伐,道义笼络等各种手段征服弱小的诸侯国,迫使他们顺从自己,参加自己主持召开的盟会,签订有一定约束力的盟约,从而行使周王室应有的权力。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断,主要目的是称霸做盟主,天下还是姬姓的天下,诸侯国还是姬姓的封地,如果哪个诸侯国的士族想篡权,周天子不会承认其诸侯地位,其他诸侯国也会联合起兵讨伐,这在本质上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因此春秋时期的特点是:各诸侯国尊重周王室,维持周朝礼制,维护原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西周宗法分封制中,士是最下层的贵族,隶属于上一级贵族,经济上、政治上都没有真正独立。春秋时期,随着王室日渐衰弱,宗法制逐渐瓦解,“士”阶级逐渐活跃起来,其中一些人担任诸侯、卿大夫的家臣,或担任军官,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他们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变得越来越有权势,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他们不再满足自己的社会地位,要求取代周王室分封的诸侯治理国家,因此出现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政治变革。标志着战国开始,也是“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打破一个旧制度,创建一个新制度。这一时期各新任诸侯已经不再满足于称霸会盟,而是吞并、消灭弱小诸侯国。新的形势也逼着诸侯国变法图强,而变法的共同点都是削弱“世卿世禄”制度,打击贵族旧势力,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整顿吏治,从“士”阶层中招贤纳士。战国时期的特点:虽然诸侯还承认周王室,但已经不再向周王室述职,也不需要周天子分封。周王室分封的上百个诸侯国多数已经被新兴势力吞并,周朝礼制基本作废,分封制被郡县制代替,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