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如何被记载的谈谈史书的编写方式和体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www.txbyjgh.com/axhd
后世的人们一般是通过史书来了解之前发生过的事情,即“历史”。但是人们在读史书时,却会看到“编纂”与“编撰”两种说法。那么他们是一个意思还有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编纂”即“编辑”,它的重点在“编”,意思即书中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观点。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已有的材料进行整理,再重新编排。就像我们所说的官方修史就应该说是史书的编纂,如《四库全书》等;而“编撰”=“编篡,撰写”,重点在“撰”上,不仅包含了“编纂”的意思,还表明书中补充了作者自己的相应观点,基本上我国的史书都是作者编撰而成。在中国历史上,史书的编撰主要是由史官来完成的。史官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要对皇帝负责,他只需要对事实负责,而皇帝更没有权力对史书进行修改,这是一个史学家的操守。即使如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过的铁腕君主也不能干预。正是为了保证这一点,古代史官并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采取世袭制度的,就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的史官职务并不是由汉武帝封给他的,而是他由其父亲司马谈(当时的太史公)那里世袭下来的。古代史官的世袭制保证了史官的人事权力不受执政者干预,史官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系统处于王权控制范围之外,所以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史官独立,才能保证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是相核对符合历史。我在讲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儒家思想的时候给大家讲过一个故事是“崔杼弑君”。史官独立,当权者并不进行干预。但这并不表示当权者不会对秉笔直书的史官进行打击报复,事实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史官文化独立恰恰是由无数史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加以捍卫的。其中最有名就是“崔杼弑君”,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齐国的权臣崔杼弑杀了自己的君主齐庄公,齐太史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死了齐太史,齐太史的儿子复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之,齐太史的弟弟又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了他,最后齐太史的小弟弟接着写“崔杼弑其君”,崔杼终于无奈,只得放弃了。非常值得后人尊敬!史书按照多种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类别,参见前篇《史书基础知识合集》。今天主要补充讲讲体裁(另一说体例)分类。史书按照体裁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国别体。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史书最早采用的体裁,所谓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史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本是鲁国的国史,经过孔子的修订后,这部编年体史书被赋予了十分浓厚的政治与道德意涵,因而名列经部书籍,而被尊为《春秋经》。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及编写历史,它是最早被使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有时在记载史事时追叙往事,或是附带记述后事。编年体之后兴起的是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编排史事。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过《史记》的目录,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什么是纪传体。纪传体,就是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纪传体影响极大,中国的《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纪传体虽然影响极大,但编年体亦未消亡。到了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了《资治通鉴》,这部书采用的便是编年体,而且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又衍生出了一系列史书,这其中便有南宋史学家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史书。那什么是纪事本末体呢?如果说编年体以时间线索为中心、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那么纪事本末体便是以事件为中心。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通鉴纪事本末》就最具代表性,而且它也使纪事本末体在历史编纂学上站稳了脚跟,此后产生了许多纪事本末体史书,影响力也是极其深远。除此之外,国别体也不容小觑。国别体是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代表作主要有《国语》、《战国策》以及《三国志》。其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而且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由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