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式东方思维,百年崛起与瞬间毁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41.html
《大秦帝国》式东方思维,百年崛起与瞬间毁灭撰文丨墨黑纸白这几天一直在憋着劲写这篇文字,但奈何总以为准备妥当了,却愣是呆坐许久写不出一个字来。这两三年来,《大秦帝国》前两部,我已经反复看了很多遍,同时在写评时不断引用有这部片子里的一些桥段,总体上来说,第一部为这个系列奠定了成为现在网红剧的根基,第二部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而第三部则基本上让认真看第一部的人已经没有了当年观赏时的热血澎湃,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系列从当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网红IP?又是什么让这个网红IP又徒有其名呢?崛起的背后讲述着毁灭的悲哀,大约如此吧。列国竞争下的痛苦裂变该系列第一部讲述的是春秋末期,天下卑秦的时代背景下,弱秦如何与列国竞争?弱秦如何不在竞争中沦为第一个牺牲品?唯一的答案,也是典型的东方思维,战国以战为名,战国以全民皆兵为国家之根本,战国以人才主导下的诸侯国经济与战力为竞争的最高标准,唯一没有的思维,或者说无法达到的思维是战国不能以诸国共和为时代的共同追求。我们可以把这种列国竞争归属为恶性竞争,华夏最璀璨的文明起始于春秋,终结于战国,所以《大秦帝国》笔下以秦朝为第一视角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给予人们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看似古代中国统一强大的背后,实质上讲述的是思想自由结束,百家争鸣凋零,中国从列国竞争的多元化,最终走入皇权独大的社会一元化结构,所导致最直接的结果是,再也没有彻底变革的动力,再也没有各国竞争之下,思想迸发的璀璨。很多人并不喜欢第一部的裂变,也不喜欢第二部的纵横,更多的是喜欢第三部的崛起,以及第四部的一统,因为在这些人的眼中,一个国家是怎样成长起来的,需要哪些成长的基本元素?是人民的思想更重一些?还是权贵们的意识更重一些?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横扫天下,可以天下独尊,这就是无意识思考之下,所崇拜的强权。在第一部裂变中,各国都处于变法的过程中,但这种变法只限制在局部革新之下,也就是整肃吏治,秦孝公之所以坚持一颗全面变法的心,并不是因为他看到了全面变法可能会带给秦国的机遇,而是一味的战争并不能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多少好处,反而不断的丢失土地以及损耗国力与人民,这才是秦孝公敢于向六国人才发求贤令,与人才共享秦国的根本原因。处于霸主地位的魏国,不能正视自己国家的人才,而导致商鞅入秦,并且成功的帮助秦朝改变贫弱的现状,但商鞅的变革之法一切皆是为战而变,并不是为捍卫每一位秦国人的权利而变,这也就是有人提出的,秦国崛起没什么值得歌颂的。根据《东周列国志》记载,这种变革包括但不局限于:定都、建县、辟土、定赋、本富、劝战、禁奸、重令等,另外还有焚书。第一部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墨家讨伐秦国变法“暴政”时,秦孝公不得不前往墨家陈明变法误解,但始终没有回答为什么要焚烧书籍与禁言。故而,《战国策》中《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篇有言:“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即,可惜由于商鞅之法过于刻薄寡恩,只是以暴力压服民众罢了。又有言说:“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也因为墨家的问政,以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中立组织力量,在秦统一之后彻底消泯,并进一步禁锢思想,焚书坑儒(儒不特指儒家)。这都是前人不认同武力为国家的至高标准的总结。我比较推崇《大秦帝国》第一部,是一个国家的变革背后有着强大的阻力,是需要克服的,但仅局限于明君强臣,无疑是不可借鉴的,也不符合现代化世界各国的变革现状。另一方面,就现代国家而言,任何一种变革首要是先捍卫普通公民的权利,尊重普通公民的价值,并且积极挖掘普通公民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战斗力的价值,而是头脑的价值,即言论、思想以及创造。从第一部来看,基本上遵从了《史记》、《战国策》、《东周列国志》等最为常见的春秋战国历史,而第二部与第三部则基本上脱离了这些常见历史书,甚至脱离了《大秦帝国》原著,奉劝喜欢《大秦帝国》这部影片的朋友们,还是应当全面阅读春秋战国的历史,以对当时的中国现状有全面且深刻的了解。列国竞争之纵横与战争弱国无外交,这是我们中国人自清朝开始深入骨髓的一句话,我们现在之所以迫切的盼望崛起,并且不论以怎样的方式崛起,大多数都悲鸣于当时中国被列强压迫的苦楚,但实际上不论怎样的方式崛起,恰恰是导致衰弱的根本所在,我们无法正视科技与知识是崛起的根本元素,而只是盲目的以为需要明君与强臣,使得所谓的古代历史正剧不断热起来,但实际上所能得到的不是借鉴的效果,反而是追忆王朝时代的效果,这就让人有些担忧了。很多人在看《大秦帝国》这部剧的时候,弹幕上不断的刷出,“我强秦武攻于天下,谁敢不从?”这类的句子,但实际上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武力来让他人臣服,恰恰是用强大的经济与文化来达到此消彼长的影响。当时绝不是秦国一国拥有强大的武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力并不输于秦国,若真是在赵武灵王时期,秦赵开战,怕秦国多年的蛰伏,也将在此战毁于一旦。而经济与文化的作用,就在于尽量避战,或者选择最佳时期战斗,无论商鞅河西之战,还是司马错的巴蜀之战,都是尽量避开诸侯国的锋芒,而是选择最佳的时机进行战斗,将此消彼长的过程压制在最小的范畴之内。前段时间很多人吆喝着要拳打日本,脚踢美国,我当时就说,一旦开战,搁不住自己先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战国初期至中期,纵横才是当时唯一的砝码,即便秦昭襄王坑杀赵军40万,也并不足以开启最终的灭六国战。而在秦惠王时期,多次受到五国联军的攻击,虽然每次都能侥幸逃脱劫难,但实际上并不是每次都可以侥幸的,故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你看了大秦帝国,只是让你得出了强大就可以鲸吞天下,号令天下的热血澎湃,那么我只能告诉你,这样的国家,经历皇权独大的彻底变革,并不足以让这个国家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只能说黄粱一梦。更何况,当时的中国,秦国可以待其他国家产生昏庸君主时,攻城略地,现在的民主国家,即便总统是饭桶,国家的秩序却不会大乱,这则是时代的进步,战争永远只能沦为经济和知识之后,德国之所以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其原因也是如此。一朝崛起鲸吞天下,为何又瞬间毁灭,被诟病终身?这个答案,我思考了很久,直到这两天,我才在吕思勉先生写的《中国通史》中找到了答案,吕思勉先生在《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一文中说:“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则(一)它地处西垂,开化较晚,风气较为诚朴。(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三)又能奉行法家的策略,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从这段表述,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弱秦之所以成为强秦,其根源在于变革最晚,而变革需求最为迫切,本身与中原诸国礼仪及权力中心并非王权独大,不尽相同,其成功的关键则是敢于吸取六国人才,并且敢于将这些人才于六国无法施展的变革和国家策略成功运用,开化较晚则成了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次吸引其他国家,因地少而补充地多,形成更多的财富和民资。最后则是法家的用武之地,正好匹配了秦国这个被号称虎狼之国的国家。当然还有一个元素是,秦国比其他六国幸运的是,六世之内无昏君、庸君,而其他诸国六世之内多有昏君、庸君。就这个元素而言,《大秦帝国》于现代中国,除了改革的决心,其他并没有可借鉴的地方,依靠明君不能再成为中国的主流,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有些人说:“电视剧而已,不必如此较真。”要知道,但凡涉及宣传方面的,则是存在诱导的可能性,独立的评论必须存在,才能防止这些诱导发生的可能。我们来看看秦朝究竟如何灭亡的?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在《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篇中说:“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对内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二)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那么秦始皇是怎么做的呢?1、废分封而立郡县(封建社会至秦始皇结束,秦始皇之后为秦制,即中央集权社会)。2、要人民不能反抗,解除其武装。3、统一人的思想,吕思勉先生在谈论这个问题时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今日的民主政治原理。而秦始皇的做法则是,牵涉到政治和社会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以此拒绝春秋战国时的思辨潮流,回归到春秋战国之前的“政教合一,官师不分”。这是对内方面。对外则是,北筑长城,南收两越,征战之外,还要发兵戍守,大量粮食供给,人民不堪重负,秦始皇依然虐民以自奉,造阿房宫、骊山皇陵等大型工程,各地巡游,后人们以成王败寇的理论认为统一的必然性,实际上心怀复仇的六国贵族以及大多数被秦苦久的普通人,都在伺机而动,传至二世,共十数载秦亡。就上述种种而言,一个经历数百年心血从贫弱到崛起到统一再到瞬间灭亡的秦时代,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和推崇,这是一个必须了解的历史真相,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华夏文明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璀璨之外,其他时期都过于凋零?我们还需要反思的是,独大的皇权好与被制约的权力以及公民权利的复苏好?哪种社会状态更符合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而秦朝唯一对我们有益的地方是,当我们思考完上述两个问题后,应该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共同思考和努力,如何坚定一个文化昌盛、社会结构以民主为方式,以去除暴虐行为和思想为目标,最终建立一个真正经济、文化、科技强国,而不是一个暴力、专权、愚民的皇权帝国。结语我们应该放一下固有的东方上国思维,而更好的去让自己符合世界的潮流,从而达到因符合而超越,因超越而更好的去引领世界潮流的目标,以免沦为秦王朝终身被诟病的结局。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秦制之后,中国陷入年王朝周期而不能自拔,曾经某人说了怎样跳出这个周期,但说话不算数不说,还积极效仿秦始皇的某些卑劣手段,我中华又开始了一大步倒退,不可不察也。—2—17落笔于墨辩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