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成语中,有很多都是与勤奋学习有关的。而“头悬梁,锥刺股”这一句,无疑是流传最广、最打动人心的几个成语之一。“头悬梁”源自汉朝的孙敬。孙敬自幼志向远大,喜爱读书。为了赶走睡意,他经常用绳子把头系起来,然后把绳子的另一端绑在房梁上。每当读书读得昏昏欲睡的时候,绳子都会拉扯到他的头发,令他惊醒。靠着这股不怕吃苦的勤学精神,孙敬逐渐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为了不让瞌睡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战国时期苏秦的做法和孙敬大同小异。每当困意袭来,苏秦就用铁锥猛刺自己的大腿。当疼痛战胜了困意,苏秦也就不想睡觉了。就这样,对自己下手极狠的苏秦博览群书,勤学不辍,最终,威震天下,得到了多位君王的肯定,并联合韩、魏、楚、齐等六个国家共同对抗秦国。虽然,孙敬和苏秦都是妇孺皆知的“励志者”形象,但两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孙敬学有所成之后继续钻研学问,人们都称他为当世大儒。而苏秦成名之后历经沉浮,最后落了个五马分尸的惨烈下场。那么,学富五车又八面玲珑的苏秦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事情还要从六国联盟的被破说起。在秦国公孙衍的干扰下,齐国和魏国一起对赵国发动攻击,苏秦倡导的合纵之说已经名存实亡。曾经对苏秦言听计从的赵王,这时也变了脸色,开始怀疑起苏秦的用心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苏秦只好前往燕国,想要在燕国实现自己的抱负。到了燕国之后,还未站稳脚跟,苏秦便遇见了一件颇为棘手的事情。公元前年,刚刚继承王位的燕易王为父亲发丧,整个燕国都处于一片悲痛之中。齐国的齐宣王见燕国边境的防守有所懈怠,于是趁人之危,果断出兵,对燕国发动了突然袭击。燕国和齐国在之前还是并肩作战的盟友,燕易王万万想不到齐宣王竟然会如此行事。仓促之下,燕军屡战屡败,实在是无法抵挡齐军的攻势。很快,燕国的十座城池全部落入了齐宣王的囊中。战败的消息传回燕国后,燕易王很是生气。于是,他命人将苏秦唤来,冷冷地说道:“之前,先王看重先生身上的才能,不惜花费重金来帮助先生。如果没有先王,先生恐怕很难促成六国联合吧。如今齐国突然攻打燕国,占据了数十座城池。请问,先生的合纵之路走的还顺利吗?”听了燕易王的话,苏秦面红耳赤,实在无法出言回答。左思右想之后,苏秦决定亲自面见齐宣王,无论如何也要为燕国要回失去的国土。来到齐国后,苏秦仔细为齐宣王分析了诸国的形势。当时,燕易王刚刚迎娶了秦国君王秦惠王的的公主,燕国和秦国的关系十分融洽。依靠着强大的秦国,苏秦底气十足,不断地向齐宣王陈述攻燕后果的严重。齐宣王一方面害怕秦国,一方面被苏秦的口才所折服,就把燕国的城池还了回去。经过此事后,燕易王对苏秦佩服的五体投地。不管别人如何诋毁苏秦,他都表示不信。后来,有人散布流言,说苏秦和燕易王的母亲有私情。苏秦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于是,主动请求出使燕国,以此来撇清嫌疑。为了让燕易王同意,苏秦还郑重表示,说自己此行可以削弱齐国的综合国力,替燕国除去身边的隐患。苏秦一心想要削弱齐国,于是,想尽一切方法来增加齐国的内耗。齐宣王去世后,苏秦劝即位的齐湣王大操大办,说这样才能体现孝心。由于,苏秦名气极大,齐湣王不疑有他,立即照办。苏秦见状,继续鼓动齐湣王多造宫殿,多造花园,并引导着齐湣王整日寻欢作乐,置国家大事于不顾。齐湣王虽然被苏秦耍的团团转,但齐国也不乏明智之士。为了维护本国权益,齐国的几位大臣暗中派出刺客,想要杀死苏秦。经过一番搏斗,苏秦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也受到了致命的创伤,没有几天好活了。临死之前,为了和刺客同归于尽,苏秦对齐湣王说道:“大王对外就说臣是燕国派来的奸细,然后当众把臣五马分尸,同时重金悬赏伤害臣的凶手。如此这般,凶手定会出现。”齐湣王照做之后,刺客很快便自投罗网。毕竟,纸里包不住火,苏秦被五马分尸后,他对齐国的险恶用心还是慢慢显露了出来。苏秦虽然靠计谋报复了刺客,但也无法挽回自己的性命。当然,这个结局很完美,他只有在临死前才对齐王说出了唯一的真话......虽然有点不现实,但确实我喜欢。后世说苏秦左右逢源也好,故弄玄虚也罢,在那个时代太正常不过了。当时的天下,谁不是谈秦色变?但苏秦的合纵着实让秦兵躲在函谷关十五年不敢出来,这份功勋是不能抹杀的。可以说,整个战国时代,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纵横家了。因为,纵横家大多脱身于平凡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能在史书上流传千古的有几个字?名垂青史的又有几个人呢?造成这一点的,则是他们把握了那个时代赋予的伟大历史机遇,他们用自己的横溢才华谱写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史诗。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