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叱诧风云的一代天骄。有一天,他和朋友们去森林打猎,结束后感到很口渴,就到小溪边接了一些水。正当他准备喝时,他的猎鹰扑了下来将他手里的杯子啄掉了。他心想是鹰也口渴了想来喝水,就又接了杯水,结果又被鹰扑掉了,他很气愤,警告猎鹰不可如此。可是没想到,第三次接的水还是被鹰啄掉了。这时成吉思汗忍无可忍,张弓搭箭把猎鹰射死了。后来他发现上游的水潭中盘踞了一条剧毒的死蛇,他恍然大悟,鹰是为了救他才有刚才反常的举动,成吉思汗非常后悔,埋葬了心爱的猎鹰,以此告诫自己。古语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成吉思汗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懂得反思。人们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往往是缺少考量的,不要在情绪激动情况下处理事情,凡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放下成吉思汗的后悔不说,我们说说这只鹰。猎鹰多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杯子,引发成吉思汗的愤怒,最终招来被射杀的灾祸。如果它能换一种方式,用大声鸣叫或者叼一些警示物品提醒主人的话,结局或许不会如此悲惨。生活中有很多人不会劝人,最后不是双方一拍两散就是搞得对方怨气冲天,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殊不知劝说他人也是一门学问,要靠智慧。忠言逆耳,要看对象。商末周初的比干是当时的托孤之臣,辅佐商纣王帝辛,可谓忠君爱国,敢于直言劝谏的典范。比干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再看他说的话:“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方,非勇也;即谏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意思是,大王有过错而臣子不去劝谏,这是不忠的表现;因为怕死而不敢劝谏,这不是勇敢;一旦发现王有不当的行为就要劝谏,王如果不采用,那么就以死明谏,这是作为忠诚臣子的最高标准。连续三天,频率可谓很高,时间可谓很长,可是持久战效果不佳。比干说的话句句在理,刚正不阿,但犯了孔子所说的“直而无礼则绞,勇而无礼则乱”的错误。孔子认为,率直正直如果不符合礼度,没把握分寸,就会尖刻伤人。勇敢勇猛如果不符合礼度,没把握分寸,就容易犯上作乱。劝说上级没必要以死相逼。比干虽是忠臣良将,劝谏时也要看对方是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分寸。忠言逆耳,虽利于病,但也要看那个病人是谁,依病人病情的程度,把握自己话语的尺度,否则不仅没能成功的劝谏纣王,还让自己性命不保。以智为谏,事半功倍。《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都很熟悉。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早上,他穿戴完毕,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问自己的妻妾,是自己帅还是城北的徐公帅,妻子和妾室都异口同声的说他帅。第二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同样的问题,客人一本正经地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又过了一天,徐公来家中拜访,邹忌打量徐公,对看看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徐公。邹忌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可身边的人为什么都说自己更帅呢?经过思考,邹忌找到了答案,我妻称赞我帅,是她偏爱我;我妾说我帅,是她惧怕我;客人说我帅,是有求于我!第二天,邹忌把自己的经历和思考的成果拿来与齐威王一起分享。然后巧妙地将话题过渡到当下的齐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意思是,宫内姬妾及亲信侍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满朝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各地,没有一个不想求助于大王的。正因如此,我们不免被这些表象迷惑了双眼。你看,邹忌通过身边人虚假的赞美他的事情来影射齐威王的纳谏弊端。看样子,二人相谈甚欢,却道出一条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知者明。知道自己半斤八两,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才能设身处地劝说他人。旁敲侧击,了解意图。有时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就去劝说显得唐突。只有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想法才知道到底要不要去劝说。孔子的弟子子贡就通过旁敲侧击之法清楚了自己老师孔子的意图。卫灵公是春秋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治国有方,但为人无道,其夫子南子品行不端,臭名远扬。卫灵公因为儿子要杀南子欲加惩治,于是自己的儿子跑到晋国。卫灵公死后,卫灵公的孙子即位,这时卫灵公的儿子借晋国兵力攻打卫国,以期夺国君王之位,卫灵公的孙子以武力拒之。祖孙三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父子相残。面对这样的家族出现的君王,孔子的两个弟子冉求和子贡担心孔子会去帮助卫君。于是派子贡前去打探虚实。子贡毕竟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没有单刀直入,而是迂回曲折,问老师:“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回答说:“古之贤人也。”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二人以天下相让而不争,对于君王之位互相谦让。武王灭商后,他兄弟二人耻食周食,隐居首阳山,采食野菜,“遂饿而死”。这两个人的气节,当时妇孺皆知。子贡却明知故问,为后来的发问作铺垫。一问结束,又来一问,“怨乎?”他们有怨言吗?他们让国不争,又采食野菜,能没有抱怨吗?孔子回答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兄弟俩没有因为君位大打出手,相反彼此礼让,这不正是仁爱的体现吗?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通过对待家族成员的态度,一个父子争国而相残,一个兄弟让国而成仁。对比鲜明,既然孔子盛赞伯夷、叔齐,骨子里肯定是不愿意侍奉不行仁道的卫出公的。“老师不会帮助卫出公。”试想,如果我们不了解孔子的意图,暗自揣测,背后议论,或是口无遮拦,“率尔”逼问,指出卫国的诸多不是,然后孔子在被逼无奈之下表态,这种方式真的是最佳的沟通方式吗?相反,我认为,像子贡这样春风化雨,不露痕迹的询问方式更值得推崇。这也避免了师生之间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尴尬,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把问题解决了,不须再劝说了。关于劝人,还要把握劝说的时机、劝说的角度、劝说的语气等等。由于篇幅原因,待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