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禅位给商鞅,出自《战国策》:“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史记》、《资治通鉴》等书里并未提及。《战国策》其书《战国策》原作者不详,是西汉刘向编著的。传到北宋已经缺失了十一篇,曾巩又对其进行了增补。到了南宋进一步缺失,姚宏又在曾巩的版本上进行了编订和注释,称为姚本;与姚宏同时代的鲍彪,也做了姚宏同样的工作,他编著的成为鲍本。元代学者又对这两个版本做了补正,一同流传下去。《战国策》经过这么多人的加工演绎,不得不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禅让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战国策》的真实性,但其中的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禅让之说流行于战国中期,墨家主张“尚贤”,他们认为贤能胜过血统。我们把秦国比喻成一家公司的话,就很好理解了。秦孝公作为老板,一心追求公司的发展。他在病重之际,发现有人比自己的儿子更适合继承公司,更有能力带领公司走向辉煌,那为什么不能让这个人来带领公司前进呢?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篇《唐虞之道》,就极力赞美禅让。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收购了两批战国竹简,其中《子羔》和《容成氏》也极力鼓吹禅让。这些作品都是战国中期的产物,因此我们推测当时的社会流行禅让的主张。秦孝公禅位商鞅的描写,大概就出自这一时期。但我依然认为,这是文人们的想象,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情。秦孝公为什么不可能禅位秦孝公的祖先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获封诸侯。这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周平王给秦襄公的封地,是被戎人占领的“岐以西之地”。并且勉励秦襄公:“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意思很明显,那片丢失的土地,你能打下来,就归你。秦国先祖及历代国君,创业如此艰难,秦孝公怎么可能拱手让给他人?禅让一旦从文人们鼓吹的社会风气,变为成功案例,其它诸侯国的野心家们一定不甘寂寞,纷纷效仿,这还得了?诸侯国谁家不是祖祖辈辈辛苦打下来的家业呢?他们能容忍秦孝公胡作非为么?所以秦孝公于公于私,都不太可能禅位给商鞅。综上所述,禅让作为一种理论,可以在社会上流行,但却没有任何的实际操作意义。商鞅因功获封商於十五邑,秦孝公也完全对得起他了,实在没必要再把整个秦国让给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