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英散文宁献肝胆铸忠诚,莫负韶华神气爽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m.39.net/pf/bdfyy/

人的命运、经历、见闻、苦乐、得失、成败和荣辱,难道早就被造物主设计好了?

一个孤独的流浪者,漂泊在异国他乡,心情终究是郁郁寡欢的,究竟怎样才能解忧?

唯有寻找西方文化与东方文明的共同之处,这确实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自当谨言慎行、灵活社交、信奉宗教、只要还有文学和音乐相伴左右,便可驱散孤寂,过好往后余生。

理想就是聪明人寻找幸福的动力,奋斗则是勇敢者不畏艰难的能源,当年那些浪漫的音乐和深情的诗歌,如今怎就变成了穷极无聊的自艾自怜。

被誉为足智多谋的人,口齿伶俐、妙语连珠,吹牛从来不会脸红,根本没有负疚感与悔改心,张口就是善意的谎言。

总喜欢拿出过去那点微不足道的得意事来麻醉自己或蛊惑别人,结果遭到嗤之以鼻,应许了“好汉不提当年勇、英雄莫念昔日功”的千古名言。

唱着塞壬岛上美女面孔鸟身海妖的歌声,让漂在波涛汹涌的商船上尚存一线生机的诸多蒙难者神智不清献身于大海。

跟令人捉摸不透的大自然生死与共,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无话不谈,与情投意合的红颜知己心心相印,同真诚坦率的兄弟一道愉逸欢畅,随正能量的朋友一同笑傲江湖。

陪哲学家聊天可以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智慧,知识总是有用武之地的,学问也绝不是一大堆碎片知识拼凑起来的,尽管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把各种学识、情感和经验编织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许这就是智慧。

替神学家传福音,颇有一种心安理得的感觉,至少从表面上可以看到,人类对上帝的顶礼膜拜,假如沐浴了神的光芒,肯定能成超凡脱俗的人。

倘若有幸结识那些长期在理论与实践中,练就超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干、执掌公权力并对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能翻云覆雨的风流人物,务必倍加珍惜,皆因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人生赋予深远的意义。

何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明有什么明显区别?龙的传人心中皆有不同的理解或答案。

华夏儿女从一无所知到接触西方文化,拜坚船利炮所赐,国门被强迫打开之后,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尔后又变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西学东渐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新中国成立后,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还有强加给龙族的不平等条约。

改革开放以后,勤劳的炎黄子孙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国家渐渐的富裕和强大起来。

聪明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开始趋向于探索神奇的西方文化,在喜新厌旧的劣根性刺激下,西化悄无声息成为一种时尚,看看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把儿女送往欧美,接受民主和自由的西式教育。

西方文化最早发源于南欧、北欧,繁荣于西欧、北美和澳洲等,逐渐形成了西方世界的文化标准、价值观、风俗等,在欧美,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与西方文化配称。

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和哲学原理的综合体,且有别于其他文明,例如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造化教人是东方文明的专利,弱肉强食适用于移民或殖民影响深远的地方,不可能局限于偏安一隅。

西方文化影响面宽广,无论实际效果怎样?包括实用主义、工业主义、商业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唯物主义、现代主义、性欲享乐主义……

传统文化突出儒、佛、道,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统称为东方文明,尊重道德,推崇理智,跟西方注重物质利益与偏重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区别。

儒家崇尚五常:仁、义、礼、智、信,敬重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种传统思想从春秋战国一直流传至今,但是近代屡遭摧毁,如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破除迷信”,舍弃忠孝仁义,丢掉初心,破坏文明,没有什么好说的?

道教发源于龙族、属于本土宗教,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深刻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在理论上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的法则治国修身,处理鬼神信仰、人与自然的关系;顾名思义,道的意思即教化或说教,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得道成仙;不但有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教规,而且还有宗教传承、组织机构、科戒制度、活动场所;道教遵循修养,返璞归真、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修复人之初,杜绝弄虚作假,始终以《道德经》为宗旨,追求天人合一的清高境界,超然物外,不受欲望诱惑,处之泰然,岿然不动。

佛教的五戒十善和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只不过更深刻,范围更大,比如佛家五戒杀、盗、淫、妄、酒,跟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做个比较:不杀即称仁,展仁心,显仁爱;不盗即为义,执行正统的公道和规矩;不淫即是礼,有礼有节,讲斯文;不妄即守信,谨防坑蒙拐骗,用策略与智慧来解决问题;不饮酒即坚信,保持清醒和尊严,以信立威,以诚服人。佛家注重慈悲为怀,胎卵湿化、受想行识、有形无色,不可杀生害命,更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处世坚持原则,如根本智、后得智、胜义智、世俗智,要做二谛圆融,就超脱了世间的聪明智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佛教代代相传的训诫,虔诚信徒必遵守。

讲话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简单说,让人觉得亲切与友好就是才艺双馨,具体表现为:丑话悠着说、美意轻声讲、真理大声喊。

《战国策·东周》中云:“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一个人说话的技能,赛过雄兵百万,有本事口若悬河,比九鼎中的金银珠宝更贵重。

懂助兴不扫兴的人,能轻而易举摆脱目前的窘态。

不善于察言观色,必给自己留下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导致步履蹒跚的老者无计可施。

讲话是易如反掌或探囊取物的本性,让自己巧舌如簧和巴结权贵、抑或讨好与取悦于可助自己成功之人,需从长计议,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奏效。

讲话有分寸,不卑不亢,恰到好处,无论同谁相处,保持安全距离,做出友好姿态,变成一个深受大众欢迎,成为风趣幽默、豁达大度的人。

社交是一门大学问,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交际形象和关系,方能事半功倍。

从动态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就是社会交往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的社交观点认为,社会交往是人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用社会交往这个概念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是概括个体之间有目的的相互影响,即是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意义与机制,社会交往乃是人类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需要。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交往可分为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两性交往,有利于个体成长,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一是提高个体生产力,促进全社会生产力的创造、保持、传播与发展;二是认识产生、深化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三是能够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社交心理学的原理、原则与方法。

若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精英,必须学习社交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交心理学则是研究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社交是个体之间在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联系。

所以,人们把社交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之间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关联学科有: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心理交往学、交际心理学和社会交往心理学等。

社交心理学是应用科学,具有实用性的特征,属于应用心理学一个分支,其研究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社交的现实,形成的理论、原则、方法又直接为社会交往的实践服务。

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它所研究的是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一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由此可见,社会交往关系,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交往关系与生产关系都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

交往的意识是指人类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意识,所以说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是指社会交往的动机。

朋友之间的交情,大概就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并且表现出来的感情。

旅居在一个宗教自由的发达国家,习惯不支持也不反对每个公民选择信仰不同的宗教。

宗教在这个国家政治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从来没有限制教徒和非教徒如何选择。

调查显示,这个国家80%的公民属于基督教的各派别,剩下20%的公民信奉其他的宗教,包括犹太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还有非特定宗教的人群以及无神论者。

我旅居洛杉矶三年了,入境问俗,焉能不接受宗教信仰?否则被人视为异类,如果那样的话,就不能顺利融入主流华人社会,所以必须滥竽充数或东施效颦,找一家合适的本土教堂,潜心学习宗教知识。

换一个角度来说,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宗教信仰不同,来到发达国家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就是向神学习和研习《圣经》。

大约在公元–年期间,欧洲大陆催生了近似无神论的自然神学,这种神学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的经验探究,而且也不会与泛神论结合。

但是,确实也避免了吸引特殊的心灵感应和神秘经历、至于超自然的信息来源、神圣的文本,神学的揭示、信条的权威和直接的超自然交流等,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和遏制。

自然神学坚持与哲学的形而上学、科学实验的理性调查以及客观事物的存在标准、只能接受相同的评估与批评方法。

所以,易风随俗的我务必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归属,经过选择走进了一家复兴的基督后期教会,渐渐地向上帝靠近,成为一名忠实的基督教圣徒。

小时候,经常做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就是想当文学家,因有母亲在商店当图书营业员的便利条件,故而到商店阁楼上翻出禁售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如饥似渴地阅读,尽管还有许多不认识的繁体字,一知半解凭想象也要弄清楚。

凡是用口传心授和文字传播来表达客观世界与主观认识的方式以及手段,冠冕堂皇叫做文学,当史书文献、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无法赋予生动的思想和情感,就是说没办法表达艺术之美,于是人类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文学形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文体,都属于广义的文学表现范畴,也就是说,文学可以自由灵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乃至扩展到一定的时空和特定区域的社会状况。

文学属于人文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齐驱于上层建筑。

文学的源头来自于人类的思维意识中,最初的表现形式当然只有口头相传,而且很蹊跷与音乐结合演唱抒情诗歌。

先秦时期,文字作品被主流社会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文学作品才单独列出,现代则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剧本)四大类。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离开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音乐是安抚和净化人类心灵的营养液,能够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这是一种按时组织与有规律的声波艺术,基本要素包括了强弱、调性、时长、音色等,正常的声音标准,包含节奏、曲调、和声,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类型不同的音乐可能会强调或忽略其中某些元素,毕竟是用各种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而且是将器乐、声乐、唱歌与乐器结合在一起的演奏。

在正常的情况下,将音乐描述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活动,自然也就包括歌曲、曲调、交响曲等音乐的创作、表演、对音乐的评价、对音乐历史的研究及其音乐教学等。

非常有趣的是,古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竟然石破天惊地将音乐定义为水平排列组合的旋律以及垂直排列的和声。

同样表达了“各个领域的和谐”以及“这就是音乐在我耳边”之类的倾诉,通常是有序且听起来很舒服的。

近代一些作曲家认为,任何听得清楚的声音,都可以变成音乐,没有噪杂,只有优美。

可见音乐创作、表现、意义、定义等,都是根据当时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背景即时调整。

无法考证,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了音乐?但人类早就利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随着社会进步,最早出现劳动节奏的号子和呼喊,庆贺丰收与分享美食时,人们敲打石器与木器,表达喜悦及欢乐。

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音乐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中世纪教会的权力高于政权,宗教是直接影响政治与音乐的因素,当时的音乐纯粹是为了宗教仪式服务的,只能在教堂演唱,也没有乐器伴奏,即便如此,依然对以后的音乐发展,充当了开山鼻祖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美妙的音乐绝对可以安魂,竟然让重温旧梦的我顺手拈来一首《肝胆铸忠魂》:事顺业旺时运窜,弃义欠孝波涛啸。异乡重生尝善果,勿怨酒店不赊钱。信仰交际靠演讲,文章诗词独一篇。宁献肝胆铸忠诚,莫负韶华神气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