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做生意,读懂这一商业典故,悟透一个心理效应,想赚钱就不难,这一心理效应就是“权威效应”。
先来看这个商业典故,它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燕策》:
说是有一个在街市上卖马,尽管他的马都是难得一见的好马,但因为普通人不懂如何识马,见他的价格卖得贵,便都不怎么感兴趣,以至于这个人接连卖了好几天,都没有把一匹马卖出去。
卖马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收摊不卖吧,马就变不了钱,卖吧,又只能大降价,这样也赚不了几个钱,而且自己也不愿意这样做。一时之间,卖马人急得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坐卧不安。
俗话说,急中生智,卖马人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伯乐。伯乐善于相马,经他相过的马,在人们看来,跟马的实际质量总不会相差太大,他说哪匹马好,那一般就都是骏马,他说哪匹马劣,一般都是劣质马,人们也很相信他的相马术。当时,伯乐因善于相马而闻名遐迩。伯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相马的行家里手,是相马的权威。
卖马人想到的办法并不是请伯乐来相马,假如这样做的话,效果也不会好,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马虽然好,但并不是什么千里马,还入不了伯乐的法眼。他的办法是求伯乐来街市,绕着他的马转几圈,然后做出点头认可的样子,走得时候,在表现出一副不舍得的表情,就够了,只要伯乐能这样做,他就愿意重金酬谢。这样不费力就能拿到重金酬谢的事情,伯乐自然没有理由拒绝。结果,伯乐这样做了之后,周围看到的人呢也都相信了马的质量,纷纷掏钱抢购,把马的价格立一下子哄抬10倍以上,让卖马人大大地赚了一笔钱。
这个卖马人不愧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凭着他能想到请伯乐帮助这一点,就堪称商人中的一杰。其实,卖马人所想到的就是我们现代关系所说的“权威效应”。道理很简单,伯乐是人们崇拜的相马大师,经伯乐看中的马必定是良驹,所以他出面围着马转了一圈,就必定会有效果。
“权威效应”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们对权威有一种自然的依赖感,乐于服从权威。伯乐相过的马,人们之所以很相信而不怀疑,是因为伯乐曾经成功地选出许多千里马。卖马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忍痛拿钱去特意请伯乐。
经商做生意,在各种公共关系活动中,类似于伯乐“下海”的权威效应时有所见,并且已不局限于某某著名专家、学者个人,其还扩展到代表某项技术权威性的组织。如医学、保健、饮食糖酒等等。
当然,经商做生意,借权威之名、求权威效应,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自身所推出的产品或商品应该是好的,而不是以劣充好。否则,即使造成一时的“权威效应”,也会终因其劣而致昙花一现;不仅会损伤组织自身的公众形象,而且还会损伤权威的形象。在这个问题上,应坚持基本的诚信原则,尔后借权威效应树立公众形象。(百家号独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