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廾”部的最后一个汉字“具”。“具”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内容需要着重记忆。其详情如下:
具。读jù。《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具,共置也。从廾,从贝省。古以贝为货。”会意字。本义是准备;备办。既然是会意字,那我们就要看字形演变:
(《字源》中“具”的字形演变)
具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大多数字形都是双手捧鼎的样子。鼎是烹饪器,也是食器。《说文》这里的“共置”,应当是“供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共、供古今字,当从人部作‘供’”),本义应当是备办酒食的意思。因此许慎这里说的“古以贝为货。”虽然不错,但是用以解释“具”明显不妥,因为“具”所供置的应当是酒食而不是货贝。在字形发展中,上面的“鼎”字先被讹化为“貝”,后来又小篆又讹变为“目”。
但是《说文》给出的字义是正确的,它的本义是准备;备办。《广韵·遇韵》:“具,备也,办也。”《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补充武器装备,充实(备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后汉书·符融传》:“妻亡,贫无殡敛,乡人欲为具棺服,融不肯受。”(符融的)妻子死了,贫困不能埋葬,乡里人想帮助他准备棺服,符融不肯接受。《红楼梦》第一回:“将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这是甄士隐准备家宴,邀请贾雨村。
(甄士隐备宴招请贾雨村)
本义之外,“具”还有很多用法:
(1)酒肴,饭食。《战国策·齐策四》:“食以草具。”草具,指粗茶淡饭。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孟尝君身边的人因为主人不太在意冯谖,)就让他吃粗茶淡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也可以用作动词,义为备办酒食。《汉书·灌夫传》:“请语魏其具,将军旦日早临。”让我去通知魏其侯,让他准备酒食,请您明日早点光临。
(2)器物;器械。比如:文具;炊具;餐具;工具。《字汇·八部》:“具,器具也。”《韩非子·定法》:“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若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则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器物)。《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法令是政治的工具。
(餐具)
(3)才能;人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裴松之注引皇甫谧《逸士传》:“公(曹操)之为布衣,特爱儁;儁亦称公有治世之具。”“治世之具”,即治世之才。明代方孝孺《晋论二首》:“守天下而无其具。”守天下却没有守天下的才能。
(4)陈述;开列。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李)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拔,大赈贫乏。”李顺初为首领,即召集乡里的所有富人大姓,下令开列上报家中全部财产和粮食,除了按他们的家庭人口留下够用的之外,其余一切都调发征集,大力救济贫苦农民。
(出具证明)
(5)具备;完备。《管子·明法》:“百官虽具,非以任国也。”百官虽然很齐备,但却不是来治理国事的,(这种情况就叫作国中无人)。
(6)详尽;一五一十地。《史记·高祖本纪》:“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正好从别人家来到田间,吕后详细告诉他有一位客人从这里经过,给我们母子看相,说将来都是大贵人。
(吕雉与刘邦)
(7)用作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都”、“皆”。也作“俱”。《正字通·八部》:“具,又与俱通。”《诗·谷风·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这晚秋的风啊凄凄又冷冷,花草树木纷纷萎谢或凋零。张衡《东京赋》:“君臣欢康,具醉熏熏。”薛综注:“具,俱也。”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学课本收这篇文章,会看到备注说:“具”通“俱”。实际上,“俱”是后起字,在金文里,“俱”与“具”的字形相同,《说文解字》收有“俱”字,但它是形声字,是在“具”基础上的后起字。因此,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百废具兴”并没有问题,并不是所谓的“名人写错字”,而是它本来就这样写,“具”与“俱”顶多算是异体字,这个词与后起的“百废俱兴”意思相同,在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词仍然并存。
(岳阳楼)
(8)用作量词。用于完整物件。比如:一具尸体。《史记·货殖列传》:“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锺。”指一千条毛毡,一千种水果蔬菜。
此外,“具”还是姓氏。《广韵·过韵》:“具,姓。《左传》有具丙。”
“具”的小篆写法如图:
(具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