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上夏部落的中心城邑,部落首领禹平时就工作和居住在这里。我们穿越时间的流光,目之所及定格在夯土筑就的城墙、草木搭造的屋宇,但见村寨简朴,炊烟袅袅,到处是一派忙碌却又祥和的景象。
这几日,阳城热闹非常。牛车络绎,驱羊赶豕,人声鼎沸,四面八方的部落首领云集这里,他们是来促请禹即位的。
先前,帝舜任用禹治理水患、平定三苗,使九州安定,黎民安乐,也让帝舜终于找到并确定了一个可以托付天下的接班人。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禹自认为才疏德薄,辞让不受,舜没有答应。十七年之后,帝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到自己的封地阳城,并且打算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遵从舜的决定,他们也都认为禹比商均更有贤德,于是,各部落的首领们都离开商均,去到阳城朝见禹。在四方诸侯的拥戴下,禹最终正式即帝位,居地就在阳城,国号夏。帝禹还分封丹朱在唐地,分封商均在虞地。
阳城所有的人都既忙碌又兴奋,仪狄也是这欢乐人群中的一位。为了庆祝大禹即位,也为了招待各路诸侯,仪狄正在酿制更多的美酒。仪狄是公认的酿酒高手,经她手酿制的酒醪,甘甜醇正,芳香四溢,冬饮可温暖五脏六腑,夏饮能沁润心神魂魄。据说喝过仪狄亲酿的酒醪的人,余味可以盈口数月,美妙可以记忆终生。
仪狄之前,酒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基本上还停留在依靠水果自然发酵而成。酿酒是一件看似简单却不易得的事情,而且每一次的味道与品质很难保证。仪狄采用当时已开始流行的陶制容器,收集源头的干净泉水,又加入适量先前的酒作为酒引,经过不计其数的尝试,最终获得了上佳的酒液。一时间仪狄善酿的美名在华夏各部落间传扬。
陶罐是一种会呼吸的容器,干净的泉水避免了不好的菌种滋生,而酒引的使用是一项革命性的创造,它使得每次的酿造都大致可控并能够获得稳定的品质。这些在今天可以用仪器精确测度、分析和操控的工艺,仪狄以及更多的先祖们,是在反反复复、一点一滴的摸索中最终找到的。
大禹做了诸侯们的王,帝女把仪狄从父城请到了阳城,禹任命仪狄担任酒监,专门负责夏王国的酿造事务。大禹还赏赐了仪狄南征三苗带回来的糯稻,这是一种在当时已广泛种植于长江流域的粘性稻。于是仪狄尝试用糯稻代替果品酿酒,竟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仪狄用糯稻制作出一种有特殊清香的米酒,闻之即令人陶醉,食之酒粒甘甜可口,酒汁芳香醇美。仪狄格外兴奋,第一时间邀请了好闺蜜帝女来品尝。帝女饮过此酒,果然美妙绝伦无以形容。于是帝女兴冲冲带着仪狄去见帝禹,她们要把这美好的礼物献给自己的王。
话说最近帝禹并不开心,因为四海咸服,八方来贺,却唯有共工部落因为禹的先祖颛顼和他们有仇而不承认禹的地位。共工部族还纠集了几个蛮夷部落,出兵攻打支持帝禹的诸侯。帝禹为此忧心,日夜操劳筹划军机,食不甘味、寝不安枕,竟然生病了。
恰在此时,仪狄和帝女进宫,向帝禹进献了新酿的酒醪。帝禹才闻到了此酒的香气,胃口已开了大半,连吃几钟,赞不绝口,病已然是好了。帝禹很是高兴,为此酒赐名“旨酒”,并分享给各部落首领。之后帝禹率领各路诸侯与共工部落作战,成功将其降服,奠定了夏王国自此近五百年的基业。
后来帝禹又赐给仪狄更多糯稻,并要求仪狄为天地祭祀大典酿制更多旨酒。仪狄也把酿造旨酒的方法教授给更多人。于是,来自于南方的糯稻,在中国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几乎是酿酒的专用原料。而仪狄这个名字,也与酒同在,成为了中国酒历史和酒文化第一个鲜活的符号。
南湖野客评曰:《战国策》有云:“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余深疑此言,窃以为乃后世附会也,盖为周公以来禁酒令以充论据耳。仪狄作酒,载于史,余不以之始创也,或作改良,或为当时当世酿造之名工,是以传名焉。譬若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之类也。源根固不可得,然源流可得,仪狄之于酒,中国人之敬心崇望也。是故尊奉仪狄于酒仙榜,号为「酒祖」。
参考资料:
1.《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2.《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
3.《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三饮食部一酒上》引《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