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商人吕不韦,是怎样帮助子楚成为秦

前言

公元前年正月的一个寒冷日子,在赵国的都城邯郸出生了一个健壮的男婴。孩子的父亲望着初生的儿子,又喜又忧。他既高兴有了儿子,有了传递自己血脉的继承人,又为前途感到茫然。初为人父令他百感交集,拾眼西望,他禁不住一声长叹:儿子,咱们什么时候才能返回秦国!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新生的婴儿在13年后会继位成为秦国的国君。

秦始皇出生

秦始皇出生时,他的父亲子楚正在赵国为“质”,这是他身为秦国王孙却出生在赵国的原人因。所谓“质”,就是诸侯国在结盟时互相交换的“人质”。充当人质的一般是王室的成员,即公子王孙。人质虽然出身高贵,处境却有潜在的危险,因为本国背约,他们就会成为质国迫害甚至杀戮的对象。即使这种可怕的结局得以幸免,但终身为质客死他乡的凄凉却是逃不掉的。有了这种潜在的危险和暗淡的前途,在国中真正有势力有实权的人,往往逃避这一苦差。所以,担当人质的人,往往是王室直系但同时又是在王室中不甚得意的人。

▲秦始皇画像

子楚有兄弟二十几人,他既不是有继承权的长子,也不是容易受宠的少子,他的生母夏姬亦不得宠,正因为如此,他才被秦王送到赵的国来充当人质。如果不是碰上了吕不韦,如果不是靠吕不韦君的计谋争取到了“嫡嗣”的地位,子楚是不可能继位成为秦庄襄王的,他的儿子赵政也不会顺理成章地成为秦王政,并在后来成为千古不朽的秦始皇。可以说,是吕不韦帮助秦始皇的父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因此决定了秦始皇的命运。但是,秦始皇在亲自执政的第二年,便借故逼死了吕不韦,并且用十分严厉的手段清除吕不韦的势力。秦始皇专权独断的性格在他一登上历史舞台便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他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独自撰写中国的历史。秦始皇的父亲、秦国公子子楚在赵国为质时,处境非常困难。当时秦国一再派军队攻掠赵国的边地,围困赵国的都城,赵国君臣怨怒,“不甚礼子楚”。子楚得不到质国的礼遇,又不能归国且得不到本国的援助,“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困顿之时,他遇到了吕不韦。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国,“贩贱卖贵”,靠吃地区差价,积累起大笔家产。但是吕不韦不同于一般专以积财为务的商人,他是一个有政治头脑并且有政治抱负的人,平时十分留意各国的政治状况及王室内幕。

当他经商来到邯郸,遇到秦国公子子楚时,敏锐的政治意识和精明的商人气质使他认识到命运赐给了他在政治上发挥才干的机会。吕不韦用商人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这一机会的把握,他说:“此奇货可居。”秦国公子在他的眼里成了日后可以赚大钱的稀奇货物,他要把子楚囤积起来,握在自己手中,以便在日后做成一笔一本方利的生意。《战国策》的有趣记载更突出了吕不韦作为商人的一面。据说,吕不韦遇见子楚后回家问他父亲:“耕田种地能获多少收益?”他父亲答:“十倍。”他接着又问:“贩卖珠玉能利多少?”他父亲答日:“百倍。”他又问:“立主定国能赚多少?”他父亲答曰:“不计其数。”

▲吕不韦画像

吕不韦于是决定在子楚身上进行大有赚头的政治投资。吕不韦之所以决定这样做,是因为他对秦国王室的状况非常了解并进行过分析。否则,精明的商人吕不韦决不会拿自己的钱财去空冒风险。当时,秦国的国君是子楚的祖父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先昭王去世四十二年,昭王的次子、子楚的父亲安国君被立为太子。这意味着,安国君的某个儿子有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秦国国君。谁将在安国君之后继承王位呢?从当时的情况看子楚的异母兄长子奚大有“承国之业”的希望。但是,吕不韦了解到,安国君的宠姬、被立为正夫人的华阳夫人不喜欢子奚,而华阳夫人尽管有立嗣的能力,自己却没有儿子。

吕不韦与子楚

吕不韦意识到,如果他能帮助子楚投靠上位尊势隆的华阳夫人,通过华阳夫人为子楚争取到“嫡嗣”即预备太子的地位,那么,子楚终有一天会成为秦王的。到了那一天,他吕不韦的投资就将获得丰厚的回报了。有了这一番计算,吕不韦便去拜望秦公子子楚。他们之间进行了这样一场对话,吕不韦:“我能光大公子您的门庭。”子楚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回答道:“先生您还是先光大自已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公子有所不知,我的门庭要靠您的门庭来光大。

子楚听了这话,知道吕不韦话中有话,忙请他入内密谈。吕不韦对子楚谈了他对秦国王室内部形势的分析,表示愿意帮助子楚争取“嫡嗣”的地位。这正是子楚求之不得的事。他对吕不韦感激涕零,顿首许诺:如果真能如计继承王位,“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于是,吕不韦送给子楚五百金,让他在邯郸广交宾客,又花五百金买了些奇珍异玩,自己携带着到秦国去活动。他先找到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并很诡谲地对他说:“你们一家将有死难之祸,难道你还不知道吗?”看到阳泉君大惊失色的样子,吕不韦接着说:“你们一家无不居高官尊位,子奚门下却没有贵人;你们家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子奚却门庭冷落。

▲子楚剧照

子奚一旦继位,你们的富贵还保得住吗?不但你们的地位保不住,恐怕连性命都难保呢!"阳泉君大为震动,连忙向吕不韦请教办法,吕不韦这时才从容地说出他真正想说的话。他说“子楚为质于赵,广结宾客诸侯,又非常贤能明智,确实是诸子之中的贤孝者。他很想返回秦国,日夜想念太子和华阳夫人。如果华阳夫人能趁自己受宠之时认他为子,举立他为嫡嗣,将来由他继承王位,这样,子楚从无国而有国,华阳夫人也因此从无子而有子你们一家的富贵尊位就可以确保无虞了。吕不韦是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向华阳夫人进献礼物和进行游说的。

游说的内容大致相同,但似乎更有正中要害的影响力。吕不韦借助的人到底是华阳夫人的姐还是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这番话说中了华阳夫人和她一家心中深藏的忧虑,所以能打动他们。华阳夫人更是深“以为然”,决定听从吕不韦的计谋。寻得一个适当的机会,华阳夫人在安国君面前表扬子楚“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又流着眼泪请求安国君立子楚为“嫡嗣”,以便自已日后有个依靠。或许是被爱姬的眼泪打动,或许是听信了对于子楚的评价,总之安国君答应了华阳夫人的请求,“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嫡嗣”。他们给子楚送去了许多钱财什物,又请吕不韦当他的师傅尽力辅佐。子楚有了“嫡嗣”的地位,又有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援助,在诸侯宾客中的名气越来越大。

血疑

“嫡嗣”的地位不仅使子楚的前途充满光明,而且意味着,未来秦国的王位将由他这一系的子孙来继承。但是,子楚是不是把秦国的王位传递给了嬴姓的子孙呢?或者说,在子楚之后登上秦国王位的秦始皇是不是子楚的儿子,却是历史上的一个疑案。因为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是,秦始皇不是子楚的骨血,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种说法由《史记》端端正正地记载下来,更具有了正史的权威性。

▲郭沫若

其国这一说法虽然载入《史记》并且得到了久远而广泛的传播,许多学者都认为它绝不可信。郭沫若先生在《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就对它提出了三点质疑:“第一,仅见《史记》而为《战国策》所不载,没有其他旁证。第二,和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如像一个刻版印出的文章,情节大类小说。第三,《史记》的本文即互相矛盾而无法说通,郭沫若提出的三点质疑是很有根据的。

拿《史记》与《战国策》作一般性对照阅读可以发现,同一件事,《史记》的记载往往比《战国策》简洁,具有记实的风格,《战国策》则有很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更具有小说的渲染色彩。史记有载而战国策阙如的事当然不是绝无仅有,但确实比较少。像秦始皇的出生这样一件既重大又具有戏剧性情节的事,如果真有,很难想象《战国策》的作者会不着一笔。因此,《战国策》无载的事实很容易让人设想,关于这件事的传说是后起的,在《战国策》写成的年代,还没有这种传说。郭沫若的第二点质疑涉及到春申君和女环的故事。这个故事同见于《史记·春申君列传》和《战国策楚策》,两书的记载基本相同,只有一二处不甚重要的文字差别。

故事是这样的: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很着急。春申君门下有个舍人叫李园,李园有个聪明漂亮的妹妹。李园想把妺献给楚王,但担心她也不能怀孕生子,日久失宠。后来春申君见到了女环,很喜欢她,使她怀了孕。李园兄妹商议,说动春申君把已经怀孕的女环献给楚王。春申君正在为楚王无子而忧虑,他担心王位落入楚王的兄弟手中,对自己不利。李园兄妹的计策既解决了王位继承的问题,又能使春申君自己的骨肉登上王位,于是春申君欣然同意了。后来,女环生下儿子,被立为王后,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在楚考烈王死后继位为楚幽王。但是,春申君并没有因其真实的父亲身份长保富贵,而是被李园设计刺杀,他的全家人都被杀死了。

▲楚考烈王剧照

令人费解的是《史记·春申君列传)在记叙了这段故事后,紧接着说:“是岁也,秦始皇立九年矣。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推测太史公在春申君的传中联系说到吕不韦的事,其意是说明吕不韦与春申君行事相同,结局亦相似呢?还是暗示吕不韦的故事源自春申君的故事?无论做哪一种理解,都需要有其他旁证。其母郭沫若先生根据《史记》的另一些与此有关的文字记载,确认吕不韦的故事来自春申君的故事,而不是真实的事情。他说:“怎么说《史记本文自相矛盾呢?因为他既说秦王政母为邯郸歌姬,然而在下文又说:“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

这怎么说得通呢?而且既是大期生子,那还有什么问题呢?据徐广说是大过二月,据周说是大过十月。要说不足期还有问题,既是大过了十二月或十月,那还有什么问题呢?他引清代梁玉绳《史记志疑》的意见说,司马迁有意将“大期”的字样写出,以“别嫌明微”,表示传说的不可靠。问题是,秦王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个故事是谁编造出来并散布开的?编造者为什么要散布这样的舆论?清代王世贞在《读书后记》中提出了两种说法:其一是,造谣者不是别人,正是吕不韦自己,他想以此暗示秦王政,他才是真正的父亲,以期唤起秦王政的亲情而长保富贵。其二是,不韦的门客为了泄愤,故意编造谣言骂秦始皇是私生子,并使天下人知道,秦国实际上已经先于六国而灭亡了。

▲司马迁画像

郭沫若先生提出了一种更有趣的推测,他认为吕不韦的故事是“西汉初年吕后称制的时候,昌氏之族如吕产吕禄辈仿照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编造的”。为什么要编这样的故事,郭沫若认为:“吕后父吕公可能是吕不韦的族人。即使毫无族姓关系,吕后党人为使其称制临朝的合理化,亦宜认吕不韦为其族祖,秦始皇为其族父,这样便可对刘氏党人说:天下本是我吕家的天下,你刘家还是从我吕家夺去的。我这自然也只是一种猜测,尚无直接证据,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断言: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的话,确实是莫须有的事。”以上诸种意见实际上都是揣测,真相如何,已是永久的历史之,不得而知。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秦始皇本人对他与吕不韦有血缘关系的说法(如果当时已有这种说法的话)是坚决否认的。他在命令吕不韦迁徙蜀地的文书中很严厉地说:“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秦始皇不仅不承认吕不韦是他的父亲,就连吕不韦在辅政时得到的“仲父”尊号也要收回了。据说吕不韦读完秦始皇的书信,就自了。这是后来的事,现在,我们还需要回到秦始皇的童年时代。秦始皇3岁时,也就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年),秦国加紧了对赵国国都邯郸的围困,秦始皇父子面临着被质国杀害的危险。秦国为什么要围困邯郸?这需要追溯两年前秦赵之间的长平大战。秦昭王在位期间,秦国一直在积极寻找机会向东扩展势力,与韩、魏、赵三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秦昭王剧照

结语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年),秦军又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地区,从而使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隔离开了。在这种形势下,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投向赵国,寻求赵国保护。赵国接受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这样,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年)秦军向上党的进攻,就变成了对赵宣战,这次战争终于演成了秦赵之间的长平大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