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老子包容怨念,顺化缘孽

北京中科曝光 http://m.39.net/pf/a_5131651.html

中华传统文化中总会探讨因由,佛教文化中有念与怨、贪与痴等起心动念,道家文化中有缘起缘灭。这么一些思想,对世俗有的影响甚为深远。从辩证唯物角度观众,老子与《老子》具备朴素哲学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2章)”万物从道中生成,物性有其两面。“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79章)”顺化结怨、怨念等缘孽,是不是需要“一笑泯恩仇”?

一面重圆的破镜,它不根本不可能是原来的那面镜子,必定留下了痕迹。和解大怨,终要留点宿怨。“解铃还牵铃人”,与其重圆破镜,不如好好地持护好镜子;与其要和解怨恨,不如不起怨念。

想不结怨于人,孔子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15.15)”一说,本质上,提醒人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我个人以为,这宽容之前,还需要有一个包容的思想过程。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第79章)”老子提醒我们,得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是给予而不求索取。国家与个人皆当如此。这样的做法,属于大道,普通人及一般情况下,难以做到,但“少私寡欲”却是能做到了,然而,上层人物或民众们也常常不愿做。

试想,从私欲者计:得天下者终将是为坐稳天下考虑,坐天下为了是霸占天下、独享天下物用。偷得他人财物被他所怨恨,霸占天下财用为己私心服务,是不是与天下人结怨,被天下民众所痛恨?

为民众做了些好事,对城市、国家有了一些功劳。受恩民众自然欢欣鼓舞、充满感激,受惠民众也会深深牢记。就有那么些人,略施小恩小惠,就坐等别人终身报答,立点功绩,就要骑在民众身上。这与资本运作下的社会,在别人受困危难之时大发横财,有何差异。读莎士比亚《威尼期商人》,我记得很清晰的人物是放高利贷的夏洛克,这与他惯于乘人之危牟取暴利不无关系,当然还有他身上自私自利。

少私无私克己,会减少或不会与人结怨,或者将怨念化解。对普通世俗民众而言,想占点别人便宜,贪图小利的念想常有,表现出来就爱与人斤斤计较,久而久之,形成不良惯,又怎么会不与人结怨,招人怨恨呢?还有那些崇尚丛林法则的,逞强斗狠,不习“包容”,岂不是处处树敌。一人之才与天下人斗智,一己之力与天下人争强,英雄未做成,自己却成了人人喊打的“硕鼠”。

体道者圣人,拿着别人的借据存根,也不强行向借债人索还。学习他们的包容,就能免除无德强者催收的结怨孽缘。今天,催收产生了不少缘孽和怨恨的人与事已经不少,这里我也不想举例。

高中课文曾收录《战国策·齐策》孟尝君门冯谖代主到薛地收债的事(原题:冯谖客孟尝君),我把矫作主人命令免去借债人的债务,为主人经营了“狡兔三窟”。当然,不泛有评论冯谖表忠诚于主人而过至于“心机”。但从中我也看到,体道悟德者,无心施小恩惠泽人而仁德自至,无意行好成人之美而人和。由此看来,施与者不认为自己有德,受惠者也不用想到报恩感恩,江湖恩怨两相忘,物我一体,才是顺化高境界。

天之大道,于万物(含人类)无亲无疏,无偏无爱。管理者能遵循天道“利而不害”、人道“为而不争”,与“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远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