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卫兵为何眼睁睁看着秦始皇落荒而逃不肯

哪专治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01

高中课本里有一名篇《荆轲刺秦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该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文中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感动多少热血男儿!

因为一场失败的刺杀事件,荆轲名垂青史,位列古今十大刺客榜,而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秦王政,则在那以后横扫六国,走上人生巅峰。

史书里将荆轲的失败归罪于助手秦舞阳的临阵畏怯,把秦王嬴政的死里逃生总结为“天命”,不断提出脑洞:如果荆轲成功,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在《荆轲刺秦王》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写:

荆轲追着秦王跑,秦王绕着柱子逃,而这个时候,大王的臣子和卫兵们在做什么呢?

他们吓得慌了手脚,不知道该肿么办,也没有人上前去救大王。

这并非因为秦王不得人心,臣子们都想让他死,而恰恰是因为秦王威严有信,臣子们不敢逾越。

原来,秦朝律法有规定,群臣上殿不能拿兵器,士兵在殿下没有诏书不能随便上来。于是,便出现了荆轲在殿上要杀王,士兵却不敢上殿救王的奇葩景象。

刚读到这一段时,只觉得秦法僵化至厮,臣子们迂腐不懂得变通,竟置王上生命于不顾也不敢违背律法。

02

秦朝以律法严苛闻名,没想到严到这种地步!

仔细一想,不禁冷汗淋漓。

士兵们面对王上的危险非常焦急,也很纠结——到底是救王上的命重要,还是维护法律不容破坏重要?

这乍一看很容易解答——古代封建王朝,国家乃帝王私产,当然是秦王的命重要!

可是生死关头的抉择,士兵和群臣却犹豫了,这牵扯到一个法律的终极难题:程序正义重要还是结果正义重要?

危急关头,侍医夏无且用身边的药囊砸了过去,救下秦王,士兵们依然不敢上前捉拿刺客,只大喊:“大王,拔剑!”

幸好当时贵族,皆身负长剑以做装饰,也幸好秦王的剑艺过得去,一下刺中荆轲左腿,一番缠斗,连刺八剑,左右士兵才上前,将他完全制服。

如果这里不是为了表现秦王政的英勇,(文章立足点在夸荆轲,不太可能赞美秦王),那么,秦王刺荆轲八剑的过程中,秦宫卫兵依然没有上前救驾,直到荆轲力竭扑街,他们才敢在秦王命令下上殿斩草除根。

“秦王目眩良久”,却没有指责士兵不作为。

除了心有余悸,他想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不顾规矩提剑来救寡人重要,还是维护秦法的威严重要?”

试想,如果那个时候有个士兵拿着兵器冲上大殿,救下秦王,他究竟是会因立下大功而受到奖赏呢,还是因触犯“不得持尺兵”、“非有诏不得上”的法律而被砍头呢?

救下王上,属于结果正义,但未得召见持刀兵于殿上,司法过程不正义。

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到底哪个更重要?

03

秦王朝这一套看起来拗口且刻板的法律条文,是由商鞅定下的。

昔年商鞅变法,以“壹赏,壹刑、壹教”为原则,“刑无等级”,上至王公卿相,下至平头百姓,举国一法,人人都必须遵守,绝无例外。

正是这种上下一致的严苛原则,使得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因为变法触动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树敌无数,在秦孝公死后,被人诬告谋反,他连夜出逃,想要投宿客栈,却被客栈老板告知:“依照商君之法,留宿没有身份证的客人要被治罪的。”

商鞅亲自制定了这部法律,官至左庶长,也不能逃脱法律的约束而谋任何私利,只能悻悻离去,最终兵败车裂而亡。

曾经,他以城门口的一根木头让国人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任,最终,他却死于法律的不可通融之下。

反对者说商君是作茧自缚,但实际上,看似是不懂得变通的迂腐,却正是捍卫了法律的威严,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区别,由此可见。

《商君书》里说:。

无论有多大的功劳,犯法依然要严惩,所以荆轲刺秦时,士兵即使眼见大王危难,也不敢逾越一步。

即使士兵有救王一命的功劳,秦王依然无权赦免他持刀上殿的罪过,这就是“法必明,令必行”。

一个国家走下坡路的开始,就是法律松弛,法外施恩。

商鞅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这一点,而秦孝公以后的历代秦王,也坚定不移地遵循商鞅之法。

所以战国末期,各国皆变法图强,最终却只有商鞅变法将秦国带上了一统天下的康庄大道。

04

秦王是不会怕死的,如果那个时候,嬴政不幸被刺客所杀,那么大秦的法律制度会迅速有条不紊地推选出一位新的秦王,继续带领着虎狼之师一统天下,史书上依然会记下一个“秦始皇”的名号,只是那位“始皇帝”,可能不叫嬴政罢了。

荆轲和指使他的燕太子丹看不透这一点,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杀了嬴政,就可解六国危局。

殊不知秦国横扫六合靠的从来不是一个将领或一个君王的雄才伟略,而是令行禁止的严明法度!

即使没有秦舞阳,即使那天嬴政没有佩剑,荆轲也永远不会成功,历史会按照它的既定轨迹往下走。

真正可怕的虎狼之师,靠的不是杀人不眨眼的勇士,而是让猛虎降伏的法律。

士兵置王上的生命于不顾,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刻,我看到的不是人心的腐朽僵化,而是法律的光辉胜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