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指民间流行的说法,俗语大多来源于历史典故,在流传过程中将难懂的典故通俗化。比如现代人都知道一句俗语,“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这句话比喻宁愿在一个等级较低的环境中独领风骚,也不愿意在一个等级较高的环境中默默无闻。这句俗语和《战国策》中的一个典故有关。《战国策》是西汉年间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书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和社会风貌。《战国策》文字生动,以人物串联历史,后人也把它当作一部“小说集”。
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叫“纵横家”,他们应该是最早的一批外交官。纵横家分为两派,分别是合纵派和连横派。合纵派主张六国诸侯纵向联合,一起对抗秦国的崛起,合纵派的领袖是苏秦。连横派主张秦国和各个诸侯国进行联盟,打破合纵对秦国的影响,连横派的领袖是张仪。巧合的是,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
有一次,苏秦作为楚国的使臣出使韩国,邀请韩国的国君一同抗秦。苏秦对韩昭侯说,“韩国占地千里,兵将数十万。天下最好的武器大多产自韩国。你们这么有实力,为什么还要屈服于秦国!”苏秦的意思很直接,韩国没有别要作为秦国的附庸。并且按照秦人的行事作风来看,一旦韩国屈从了,秦国就会索要土地、财宝。这样做得不偿失。
苏秦六国封相,他的口才极好,经过一系列的摆事实讲道理,韩昭侯也认识到了屈服以后可能受到更多的侮辱。毕竟韩国的土地再多也满足不了秦人的贪婪胃口,如果没有反抗就投降,实在是太懦弱了。最打动韩昭侯的一句话是,“宁为鸡口,毋为牛后。”这就话是说,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跟在牛的后面,只能看见牛的屁股,能有什么好处啊。如果韩国归顺秦国,那和跟在牛屁股后面能有什么区别。
韩昭侯听了苏秦的话感觉热血沸腾,马上仰天发誓,即使战死也不屈从秦国。从这以后“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作为一个典故就流传开来。至于“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什么时候演变成“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已经很难考证了。
其实,从典故变成俗语,改动得十分有道理。典故中的鸡和牛分属于禽类和畜类,改编后鸡和凤都是禽类。牛后是牛屁股的意思,说起来总让人觉得不雅,凤尾是凤凰的尾羽,并且凤凰还是传说中的神鸟,没有不雅的意思。改动之后,反而让这句话变得更加文雅。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能够留存下了的,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语言。
拓展阅读
齐国良相,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
汉语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孤独的呐喊,陈子昂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像一条小船在无人的渡口随波摇摆,韦应物《滁州西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