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权衡得失,有时候退一步才是真正智慧

中科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69066.html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相信大家应该都并不陌生,讲的是一只蚌正在岸边晒太阳,被看见的鹬所啄,结果蚌用两片壳夹住了鹬的喙,鹬不松口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无水而亡”,蚌不松壳说“今天不放壳,明天不放壳,你也会死亡”。于是鹬蚌都不肯放开,最终双双被渔翁捡走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的是看不到真正的敌人而变相地为敌人创造灭亡自己的机会。

鹬蚌相争

其实不为人知的是这个故事出自于《战国策》当中的,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的苏代去赵国游说赵惠王,为了阻止燕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而说出的故事,提示赵惠王不要让秦国坐收了渔翁之利。由此提出一个了道理:在各种纷争中相持不下,最后的结果就会两败俱伤,变成第三方坐收利益。大家应该做的是各自谦让一分,做事学会权衡得失,不能因小失大,让其他人转了这个空子,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战国策

这就如同《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我们一定要严肃地对待战争,必须时刻想着战争会产生的危害。不能只想着战争会带来的利益,反而忘记了战争的目的,最终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在面对战争时,一定要权衡利益,不要轻易的发动战争。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时刻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战争是我们用来保护自己的最后手段。我们要尽可能得不去鹬蚌相争,时刻牢记自己的目的,争斗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是去破坏目的。

孙子兵法

在《战国策》中还有一个与此道理相似的故事,说的是当燕昭王管理燕国时,燕国发生了饥荒。这件事情让赵国赵惠王知晓,于是准备趁火打劫。而在另一边的楚国,派出了一位大将前往燕国,在路过魏国的时候,魏国将军赵恢向这位大将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这位楚将在燕国和赵国之间进行一点调和,避免这场大战的发生。于是这位楚将来到赵惠王身边对他这样说:“以前的齐国也闹过一次饥荒,吴国便趁火打劫攻打了齐国,没想到前方攻占齐国还没有胜利,后方又遭遇越国偷袭,导致吴国背腹受敌。如今大王想趁着燕国饥荒而攻打燕国,恐怕秦国会重演越国的故事了”。赵惠王听完之后便打消了攻大燕国的想法,燕国和赵国之间也因此避免了一次生灵涂炭的惨剧发生。

赵惠王

虽不说秦国会不会像越国一样测其不备,但是两国相争依旧会留下这样一个机会,即使秦国不惦记着,自然有其他的国家会想坐收渔翁之利。特别是当时的国家形势,战国四起,每个国家对其余国家都虎视眈眈。只要有列国相攻,就会有第三个国家想等着坐收渔翁之利。这个道理就相当于“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不管多么强大的国家,只要发动了战争,必然有伤亡的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而看到二虎相斗,坐等结果的有两种,一种像“战胜无加,不胜则死”篇,按兵不动让对方担心被第三方坐收利益而罢兵。另外一种像“鬼且不知也”篇,等待战争的胜利,然后与胜利的一方结盟生存。不管是哪一种,都在于“等”这个字。

两虎

换个角度来说,假如当时的鹬松开了嘴,蚌也松开了壳,就不会出现之后的事情。假如各国之间不轻易挑起战争,世间也许会更加和平,和谐。一旦鹬已经咬住蚌不放,蚌闭紧壳不松,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不是两败俱伤,就是渔翁得利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