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牛缺者,上地①之大儒也。下之②邯郸,遇盗于耦沙③之中,尽取其衣装车。牛步而去,视之欢然④,无忧恡⑤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⑥追而杀之。
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适⑦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⑧,迹将著⑨焉。既为盗矣,仁将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⑩四五人焉。
——出自战国·列子《列子·说符》
注释
上地:古地区名,在黄河上游。
之:到,往。
耦沙:地名。
欢然:喜悦的样子。
恡(lìn):同“吝”。
相与:共同,一起。
适:往,至。
已:停止。
著:显露,表现。
党:这里指同伴。
译文
牛缺是上地的一位有名的学者。他到邯郸去,途中在耦沙一带遇到了强盗,强盗把他的衣服行李和车马全都抢走了。牛缺走着离开了,看起来毫不悲伤,没有忧愁和舍不得的样子。强盗追上去问他缘故,牛缺说:“君子不会因为身外之物而损害自己的道德修养。”强盗说:“嘿!真是个高人啊!”不久强盗又互相谈论说:“凭着他的才德,前去见赵国国君一定会被重用,再提到这件事,赵国国君一定会派兵剿杀我们,不如把他杀掉。”强盗于是一起追上去把牛缺杀了。
燕国有个人听说了这件事,便把全家族的人召集起来告诫道:“假如遇到强盗,千万别像上地的牛缺一样!”家族的人都接受了教诲。不久这个燕人的弟弟到秦国去,到达关下时,真的遇到了强盗。他想起了哥哥的教诲,就和强盗奋力搏斗。后来他斗不过强盗,又追上去低声下气的求强盗归还财物。强盗生气地说:“我饶了你的性命,已经够宽宏大量了,但你却不停地追我,行踪都要暴露了。我已经当了强盗,还讲什么仁义道德?”就把他杀了,还连带着杀害了他的四五个同伴。
文言知识
说“适”:“适”的本义是“往、至”,如上文中的“俄而其弟适秦”。
“适”在文言文中还有以下常见释义。
指“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指“相合、相当”。如“削足适履”。
指“仅、只”。如《战国策·秦策二》:“疑臣者不适三人。”
指“正好、恰巧”。如“适逢其会”,意思是“恰巧碰上那个机会”。
指“刚才、方才”。如“适才”。
指“舒服、自得”。如“安适如常”,意思是“安定而舒适,像往常一样”。
启发与借鉴
牛缺面对强盗敢于表现自己的君子风度,但他只知道自己做某事的缘由,却不知道别人做某事的缘由,不能以聪明而掩其聪明,装糊涂来躲避杀身之祸,显然没有真正领悟书上所说的道。
燕人的弟弟谨记兄长的教诲,千方百计地要与牛缺表现得不一样,于是对强盗百般纠缠,结果惹恼了强盗,反而被兄长的经验所害。
教条主义者抱住书本不放,经验主义者照搬老一套,都是不从实际出发,不分析具体的情况和对象,机械地生搬硬套。理论脱离了实际,总是要大倒其霉,害人害己的。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