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强盛之赵国为何不能挡住秦国铁骑因

战国末年强盛之赵国为何不能挡住秦国铁骑?因政治失策而败

战国末期,中国大地上的国际局势变得混乱不堪。

秦国对六国的进攻露出了可怕的牙齿,山东六国的实力大损,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赵国,秦国要想横扫天下,首先要打破赵国的屏障。

经过赵武灵王的改革,以及赵惠文王对廉颇、蔺相如、赵奢等将相的重用,赵国一度强大到让秦国不得不照镜子的地步,但秦国却始终被看好。

燕王把赵国所有有权势、有能力的国君都带走了,只留下一个重臣--赵太后。

这位赵太后不仅是秦始皇的生母,还被尊称为赵太后。说起这位政治奇才,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说起她是被一个叫触龙的人说服的,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战国末期赵国的女强人赵太后,为什么比她的丈夫更出名呢?其实,这不仅仅是被"试金石"说服的问题。

为什么在战国末期,强大的赵国无法阻挡秦国的铁骑?因为它在政治上输了。赵太后死后,赵国政治舞台上再无强势人物。

赵太后被推上了权力的宝座。

公元前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即位。史书没有记载赵孝成王登基时的年龄,他也只能正常说话,所以赵国的国家元首当然不是年轻的赵王,而是赵王的母亲赵太后。

乍一看,这位慈禧太后一定很老了吧?其实不然,她执政时才30岁。赵惠文王死后不久,齐国的使臣前来打探消息,说是来拜见继位的新王,其实是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处。战国策-齐策四》记载,齐王的使臣向赵国的魏太后打听消息。

赵太后会见齐国使节。

王室使节向来代表国家,齐国使节自然不能缺席,受到了赵太后的隆重接待。见到使臣,赵太后还没看齐王的信,就问使臣:"贵国今年是否丰收,百姓是否安居乐业?齐王身体好吗?

使者听了,气愤地说:"我代表齐王来拜访您,您不问齐王是否健康,却问收成好不好,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赵太后回答说:不对,不对,治国在治民,治民的根本在年年有余,只有百姓年年丰收,齐王才能高枕无忧啊。

齐国使者一听,明白了啊,不等赵太后说话,又接着问道:贵国的两个苦行僧仲离子和叶阳子贤德,北宫家的孩子是养女,怎么不见贵国君王重用或夸奖她,还有子仲,不忠于上君,不治下家,也不见贵国君王杀他,贵国君王靠什么治国,这里面一定有玄机。

齐国的副手听到赵王后的问话,脸都淹成了猪肝色,心想这赵王后还真有两把刷子,那他不就在齐国的案子里面安插了间谍,这些小事,一个个都不是很清楚啊,然后就去向齐王回禀,这赵王后不是什么好人(见《战国策-齐策》)。

赵太后刚刚开始工作。

赵太后刚刚向齐国派遣完使臣,赵国西边就传来了秦国攻打赵国的消息,一下子攻下了赵国的几座城池。当时,赵太后就想联合东方的齐国共同抗秦。战国策-赵策四》记载:"赵太后刚办完事,秦国就来攻打赵太后,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但此时的秦国傲慢无比,他想出兵帮助齐昭王,但心里又担心齐昭王出兵后赵国会反对、怎么办才能不惹这个麻烦呢,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赵国把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才肯出兵。

女人的全局观与男人不同,赵太后也不例外。她断然拒绝将长安君送去齐国,她想:"大丈夫所不能为,你竟敢给我的宝贝儿子灌输这种思想"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触龙说太后的故事了,这里暂不赘述。如果您不记得触龙是如何说服他们的,可以参看《战国策-赵策-新用赵太后》。

此后,晁错再无政治主子。

赵太后不顾龙颜大悦的劝阻,将自己的心腹长安君送到了齐国,可见赵太后的大局观比很多人都要强。齐国见到长安君后,立即派兵帮助赵国抵御秦国。

秦国见齐、赵联手,也立即退兵,因为没有秦国打不过的便宜仗,赵太后派长安君做人质,秦国攻打赵国就容易多了。

赵国只经历过一次灾难,那是在赵惠文王死后(有说法是公元前年)和赵太后死后的几年里。赵孝成王一败涂地,赵太后死后,赵国人才基本上被冷落。

赵孝成王很喜欢一个叫建信君的臣子,这个名字也不是很陌生,当然是因为此人没有什么才能,只是长得帅而已,《战国策-赵策》中写道:大王之所以以为高德如色,蔺相如之所以以为大王之美,不称大王,而称大王,这样的赵国,这样的赵王,竟为接下来的长平之战的失败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赵国国君,为长平之战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战国末期的女强人赵太后为什么比她的丈夫更有名呢?不仅因为她被触龙之说所说服,还因为她在会见齐国使者时留下的那句"无岁月则无民,无民则无君"至今仍发人深省,当然这也是赵太后的治国理念。如果赵太后在长平之战前多活几年,赵国也许就不会遭受如此惨痛的失败,当然这只是猜测。

战国末期,强大的赵国为何挡不住秦国的铁骑?政治、军事、经济,政治、军事、经济,缺一不可,这是国力的三驾战车。战国末期,赵国失去了军事和经济实力,或许才有可能对抗强大的秦国,仅这政治上的差距就不是半点。

就统一而言,自《山阳修律》以来,天平似乎一直在向秦国倾斜。秦王英武,《修律》固本,改革强军,贤臣稳朝,秦国不统一才怪。

反观赵国,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政绩平平却再次施展才华的赵惠文王,掌握治国之本的赵太后,早早就向燕王禀报,赵国虽然强盛,但没有廉洁政治的保障,亡国已是意料之中。

您对此有何看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