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兴师临周求九鼎,颜率一言强于百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8.html

相传,夏朝初年,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成九鼎,鼎身镌刻有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自此,九鼎成为传国宝器,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经公开展示九鼎。

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

《史记周本纪》载:成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周平王东迁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小国,周朝王室逐渐衰落,失去号令天下的实力,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

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周考王时,周朝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国势益弱,甚至不如一些诸侯国,但是仍是名义上的天子,象征周天子君临天下的九鼎,仍由东周国保存着。

而坐落在西部边陲的诸侯国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后,国势日强,再加上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逐渐有了取代周王朝的野心,并想将九鼎这套宝物据为己有。

在此形势下,秦国派出军队向东周索求九鼎,当时东周王室的力量已经非常弱小,根本无法与秦国相抗衡。

东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和大臣商量对策。颜率自告奋勇说,他愿意到齐国借兵救援。齐国是东方大国,军事实力可以与秦国相抗衡。

颜率见到齐王,先是痛斥秦国的暴虐无道,接着诱惑齐王,说东周君臣没有能力保全九鼎,与其被秦国抢去,还不如把它送给齐国,并进一步说,如果齐国出兵,既能获得救亡图存的声誉,又能获得九鼎重器,可以说名利双收。

“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下令要陈臣思带领五万军队前往解救,秦国不愿和齐国发生正面军事冲突,于是就退兵了。

秦国退兵了,但新的危机又来了,齐国要求兑现诺言,颜率只好再次来到齐国,客客气气的对齐王表示感谢,表示信守承诺愿意将九鼎交给秦国,并问齐国打算从哪条路径将九鼎运送过来。

“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齐王说,从魏国借道运来。魏国当时也是一个大国,国都已迁到了大梁,所以又称梁国。

然而,颜率却说,不行。魏国君臣早就想得到九鼎,九鼎一旦进入魏国境内,魏国一定会将九鼎扣留。

“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说,那我们从楚国借路吧,先向南,经过楚再北上运到齐。颜率再次否定,魏国想要得到九鼎,楚国就不想吗,楚也会将九鼎扣住啊。

“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

魏也不能走,楚也不能走,哪还有什么路?齐王不高兴了。

颜率说,我们也为此忧虑,鼎不是小东西可以随身携带,也不是动物会跑、会跳,可以自动抵达齐国,接着极力夸张铺陈渲染,说了搬迁鼎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希望齐王知难而退。

“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听到这里,齐王明白了,也就发脾气了,说搞了半天,你来了好几次,还是不把九鼎给我啊。

“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赶紧安抚说,我们绝对不敢欺骗贵国,只要你们决定了从那条路运送九鼎,我们就立即把九鼎搬出来,等你们来取。

“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找不到安全运送九鼎的办法,无计可施,只好作罢,九鼎得以保全。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颜率可谓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