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枪君
字数:,阅读时间:约5分钟
说起马陵之战,大家想必会想到梁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年)田朌、孙膑大破由吴起肇建的魏武卒,击杀庞涓、太子申,将魏国的霸业击为齑粉的那场战国转折之战。然而,60年后,这里又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影响力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马陵之战,对决双方却更加赫赫有名,分别是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杀神白起,以及统领五国联军伐齐的望诸君乐毅。
此战如何发生?胜负如何?这一切都要从五国伐齐之战说起。
一、为何秦国要跨国发兵
不让东郭先生混工资的齐湣王比乃父齐宣王精明,但也显得过于刻薄计较
强齐的霸业随着齐湣王灭宋达到巅峰,却也在齐湣王手中轰然崩溃。吞并宋国之后,齐国的国力已经超越了秦、楚,成为战国第一强国。但齐闵王四处树敌的粗暴作风,也导致了如鲸涛莫御的五国伐齐,偏偏齐国并不像秦国那样拥有函谷关的天险。
乐毅伐齐
在乐毅的精妙指挥下,强大的齐军终究不敌五国联军,在前年的济西大战中遭到摧毁,就连声称要支援齐国的楚国,也趁火打劫夺走了淮北地区,还杀害了齐湣王。
不过,齐国完全灭亡令燕国彻底取代齐国的霸权,大抵也不是诸侯愿意看到的。因此济西之战后,除了燕军之外,各国军队都笑纳了自己分到的土地之后,带着战利品撤回本土,只留下燕军和部分赵军在乐毅的指挥下继续在齐地扫荡(当时乐毅同时佩戴燕赵两国相印,燕赵关系非常密切)。
而秦国由于地处遥远,只瓜分到了原属宋国的陶邑,作为秦相魏冉的封邑。
陶邑,即后世定陶
陶邑虽小,可不简单,春秋时期就已经富庶无比,“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是当时顶级的商业都会,好比今天的上海、香港。
在陶邑发家的商圣范蠡被称为陶朱公
由于陶邑孤悬东方,魏冉非常希望攻打魏国,打通秦国本土到陶邑的通道。参考之前齐国独吞宋国结果落到如此下场,这样高调的进击是有风险的。
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魏冉全然无所畏惧。此前的屡战屡胜给了他所向无敌的错觉。
孤悬东方的陶邑
从秦昭王十四年(前年)到秦昭王二十一年(前年),秦国将相铁三角白起、司马错、魏冉联袂出击,断断续续地对韩魏两国发起全方位进攻,战争结果魏国的河东之地(山西西南部临汾、运城一带)全被秦夺取,此外韩魏还失去了西端的一部分河内之地(河南东北部黄河以北)。
二、林下之围
经过伊阙之战、河东之战的消耗,魏国已经全无抵抗之力。虽然此前孟尝君田文背叛齐国,跑到魏国当了国相,但田文此人在齐国时打的胜仗实是依赖于匡章等一干名将,自己军事能力并不出众。此时的魏国,连能拉出来对抗魏冉的将领都没有。
魏冉攻魏一开始打得十分顺利,“取魏安城,至大梁”,打到魏国都城大梁门口,眼见就要打通到陶邑的通道了。而西面虚弱的韩国,只能保持中立,任由秦军在己方领土上穿插。
孟尝君的面子还是很值钱的
在这危急时刻,孟尝君田文作为魏国国相出面,到赵国求援。①赵国允诺,派出了战车辆,以及号称多达10万的兵力,前去救援魏国。随后田文又面见燕王,燕昭王也被田文说服,派出战车辆,以及号称多达8万的兵力,支援魏国。
两国之所以出兵,当然不完全是卖田文的面子。燕昭王的上位本身就是出自赵国扶持,当时乐毅又同时配燕赵两国相印,燕赵两家关系十分密切。此外,秦对燕赵也都有威胁。
河东战役的间歇期,秦赵即冲突不断。秦昭王十九年(前年),秦攻克赵的杜阳,秦昭王二十年(前年),秦又攻克赵的新垣、曲阳。这几城应皆位于山西西部,此前秦赵围绕这一区域就多有冲突,随秦国攻取魏之河东,双方矛盾也越发胶着。
魏冉剧照
而燕国也对秦国充满提防,燕昭王甚至因害怕被扣押而拒绝了秦国的会面要求。
决战在“林”地爆发,即所谓的“林下之围”。此战以魏冉大败作结,秦军遭到围困。②魏冉只好与燕赵两国讲和,承认赵国吞并原齐国济西之地、燕国吞并原齐国胶东之地,并归还给魏国一些土地,“割地请讲于魏”,才得以全身而退。
建造黄金台的燕国名王燕昭王
根据《战国策》,林下之围的联军指挥官应当是时任魏相的孟尝君田文。不过此时尚未发生白起攻取湖北西部的鄢郢之役,秦国实力尚无绝对优势,而援军号称多达18万,无疑多于魏冉的军队,魏冉寡不敌众又客场作战而落败,不能证明田文有出色军事才能。且此战中田文能直接指挥的应当只有魏军,燕赵援军仅是名义受田文调度。
战国策
此役之后,魏冉承担了责任,遭到免相。然而,秦昭王却并未放弃东进拓地的雄心。
三、离石攻城
魏国被燕赵联军所救,理应感恩戴德。但魏昭王此人完全不知好歹,对于战后对齐国领地的分配十分不满意,反而开始挑衅燕赵两国。
由以上两张图,俺们可以看到燕、魏、赵、秦、楚五国对于齐国的瓜分。当然,燕国夺得的齐国本土没几年又因为田单发动火牛阵丢了个精光,这是后话,我们都知道
魏国从齐国瓜分到的宋国故地,比此前被秦国夺走的河东地区还大还肥。假设能够消化好这一地区,魏国从当时的情况看也并非没有再兴希望。不过魏昭王当然是想要再多分一点,加上已经被秦国打怕了,所以跑到东线制造摩擦。
结果是赵惠文王十七年(前年),乐毅率领燕赵联军,攻击了魏国的伯阳,将魏国痛打一顿。③由于齐国已经被燕军打得只剩即墨和莒两座大城,燕军是可以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城,将主力抽出来作战的。此战压服了魏国,迫使魏国放弃对齐国领土的继续分配权,此外也排除了秦国对陶邑之外齐国领土的分配权,因此令秦国越发怨恨,于是在山西西部对赵在吕梁山区的一系列山城发起进攻。
山西地形图,吕梁山系位于山西西部、西北部,连绵广袤
同年(前年),秦昭王派遣最强战将白起,夺取赵国两座城邑。也正是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蔺相如完璧归赵事件,可见强秦的实力对赵压迫是相当大的。次年(前年),秦又攻打赵国在山西西北部的重镇蔺和离石。
蔺在今山西柳林县,离石在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都是战国时代有名的商业大城和铸币中心。从公元前年开始,秦赵多次来回争夺二城,直到前年秦最终攻克蔺,得以控制吕梁山地
秦昭王令公子延名义指挥,而白起实际指挥。白起顺利地攻克了蔺和离石,完成了战术任务,但由于蔺和离石都处于高山之上,地势险峻,秦军伤亡不轻,所谓“兵伤于离石”。④
四、马陵之地,风云激荡
至此,终于讲到我们的重磅大戏,第二次马陵之战。攻克离石之后,在急躁的秦昭襄王催促下,白起师不解甲,马不卸鞍,就率军借道魏国,攻击赵国本土。这显是由于在险峻的山西山地,继续攻赵不如在平坦的河北平原容易。
杀神白起
魏国由于此前被乐毅率领燕赵联军攻打,越发怨恨,因此同意秦军借道。当然,就《战国策·西周策·苏厉说白起勿攻梁》一篇内容看来,秦军此次东出函谷关,很可能也有进攻魏国大梁的意图。如果此篇内容为真,那么秦国是经过苏厉的游说,才把进攻对象从魏改变为赵国。则魏王同意秦国借道,也是畏惧秦国强大实力下的不得已。
关于此战指挥官是白起,是由于《战国策》记载秦军“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属行”的意思是集结军队。犀首是曾经先后担任秦国和魏国大将的著名军事家、纵横家公孙衍的称号,但此时公孙衍早已去世。
由于公孙衍在秦国担任大良造,此时白起又担任大良造,因此一般认为是白起继承了公孙衍的“犀首”名号。魏冉已经罢相,再根据此前白起率军指挥离石战役,可以推出此战确实是由白起领军无疑。
秦军深入赵地,早早就被赵军发现。《史记·苏秦列传》载“兵伤谯石,遇败于阳马”,此处与《战国策》有差异,那么“谯”、“阳”应当都是城池的名称。“谯”应为离石附近的县城,秦军在此也发生过激烈的战斗。“阳”则必为赵城,应在邯郸以南。
犀首公孙衍
“阳”地残酷的保卫战,为燕赵联军提供了集结的时间。与此同时,在乐毅的高明游说技巧下,魏国也背叛了秦国,堵死了秦军的后路。在军人之外,乐毅更是高明的纵横家,因此才能组织起五国伐齐的联合,将齐闵王的东方霸权一举打翻在地。
得知魏国背叛之后,白起当机立断,马上从阳地撤军,抵达马陵时,被燕赵二国军队追上,魏军也在这时从南面逼近,对秦军形成三面包围。而燕赵联军的指挥官,基本可以认定就是前一年率领燕赵联军攻击魏国伯阳城的乐毅。
马陵曾是齐军射杀庞涓的战场,再次迎接一场血战
燕、赵两国地近塞外,分别拥有幽蓟和代北的产马地,均拥有规模庞大的骑兵。其骑兵队在河北的大平原上奔突驰射,宛如疾风,拥有更加强劲的威力。
面对三国联军的夹击,饶是白起用兵如神,也是难为无米之炊。秦军的后路和粮道都已经被背后的魏军所切断,当面的对手又是名将乐毅,面对乐毅滴水不漏的布阵,白起不可能快速击破联军一部,来化解困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化了赵军的骑射能力
更何况,秦军一直高强度作战、行军,缺乏休整,在离石、阳马的激烈攻城战中损耗已经严重,又缺乏粮草,秦锐士再骁勇,也必然遭遇战斗力严重下降的困局。
“胡服骑射”的赵军,其骑射手根本不必与秦军方阵直接碰撞,只需要通过灵活的袭扰战术,在开阔的平野上纵横驰射,就能进一步对秦军造成消耗。在突围过程中,白起遭受了一些挫败,因此《战国策》称“遇败于马陵”。
五、峰回路转
白起明知道此战凶险,已经尽力布置,却单单遗漏了身后以盟军自居的魏军。好在秦昭王对于魏王的首鼠两端、见风使舵,并非没有预料。遂许诺将此前白起在宛叶之战中从楚国夺取的叶、蔡之地割让给魏国,换取魏军撤退,放出一条口子令秦军得以返还。⑥
《史记·赵世家》记录二十六年魏冉相赵,即魏冉被秦昭王罢相之后担任赵相,赵国也因此接受了调停,笔者猜测很可能秦国许诺将离石和蔺归还给赵国。乐毅见此,也无可奈何,收兵继续攻齐而去,望诸君与武安君的巅峰对决,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落下帷幕。
宛叶古道,秦昭王曾许诺将叶、蔡两地割让给魏国
当秦军顺利脱离包围圈后,秦王却拒绝履行答应割让叶、蔡两地的事实,“劫魏魏不为割”。魏昭王反复无常,却什么也没得到,后悔不已。随后不久,魏冉又离开赵国回到秦国为相,则魏冉之相赵,更多恐怕是为了秦国的利益。
六、小结
通过《战国策》等诸多记载,我们用许多线索碎片拼凑还原了第二次马陵之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了解了不败将军的神话被打破的事实。但我们并不能以此否认白起的军事能力,显然在魏冉去相之后,秦昭王丝毫没有吸取魏冉战败兵困林下的教训,反而变得越发激进狂躁。白起是军人,军人的使命就是服从,明知前路凶险也不得不执行盲动式的作战计划。第二次马陵之战的失利,在离石之战之后不让秦军充分休整就命令白起东征,又未能用有效手段确保魏王立场的秦昭王,应对此负绝大部分责任。
秦昭王的政治手腕和掌舵能力远不及其母芈八子
白起有了马陵之败的教训,在邯郸之战时,他认为没有胜算便拒绝出战。这是出于一个军事家的理智,却因此被刻薄寡恩的秦昭王下令自尽。
岁月风烟流散,往事越二千年,这一场马陵之战已经湮没在史册的边角当中,只有仔细考据寻求,才能获得其间的吉光片羽。
①《战国策·魏三·秦将伐魏》:"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赵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人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孟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②《秦本纪》:(秦昭王)二十四年……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冉免相
《云梦秦简编年纪》:(秦昭王)二十四年,攻林。
《战国策·燕策二》: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
③《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
④《战国策·西周策·苏厉说白起勿攻梁》: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
⑤《战国策·西周策·苏厉说白起勿攻梁》: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令公破韩、魏,杀犀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⑥《战国策·燕二·秦召燕王》:"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主编枪君,作者ks。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